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生平

  袁宏道(1568~1610)少敏慧,善诗文,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年十六为诸生,结社城南,自为社长,“社友年三十以下者皆师之,奉其约束不敢犯。”万历二十年(1592)登进士第,万历二十三年(1595)谒选为吴县知县,听政敏决,公庭鲜事。政暇与士大夫谈文说诗,以风雅自命。宏道任吴县县令时,在任仅二年,就使“一县大治”,“吴民大悦”。辞去县令后,“为人贷得百金”,作妻室生活费用。宰相申时行赞叹说:“二百年来,无此令矣!”他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 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越二年,补礼部仪制司主事,数月即请告归。后迁官至稽勋郎中,不久即谢病归里。万历三十八年(1610)九月六日(10月20日)卒,年四十有三。他去世以后,连购买棺材及眷属回故里的路费都是朋友们的捐助和卖尽他的书画几砚凑的。《明史》卷二八八有传。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流传至今的作品集有《潇碧堂集二十卷》,《潇碧堂续集十卷》,《瓶花斋集十卷》,《锦帆集四卷去吴七牍一卷》,《解脱集四卷》,《敝箧集二卷》,《袁中郎先生全集二十三卷》,《梨云馆类定袁中郎全集二十四卷》,《袁中郎全集四十卷》,《袁中郎文钞一卷》等等。其中《满井游记》被编入八年级(下)人教版语文书内。 ▲

与《瓶史》

  《瓶史》一书,是1599年春天袁宏道在北京写成的,时年32岁。 袁宏道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在《瓶史引》中,他写道:“夫幽人韵士,屏绝声色,其嗜好不得不钟于山水花竹。”他还说,高人隐士们住深山,濯清泉,与世无争,并以把世间一切让人为乐。他们的生活恬淡、安逸,绝无大祸临头之恐。这正是我生平极为羡慕的事。但是,袁宏道说:由于“为卑官所绊”,身不由己,于是,“仅有栽花莳竹可以自乐”了。

  在谈到自己喜欢插花的理由时。袁宏道说:由于“邸居湫隘,迁徒无常,不得已乃以瓶贮花,随时插换”,况且,京城里种植有各种名花,取之方便,于是就成了“余案头物”了。袁宏道认为,这样做,省却扦插、浇水之劳苦,而插于瓶中之花又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也算“一大快事”。

  袁宏道的朋友在谈到袁宏道时曾说:他“好修治小室,排当极有方略。此虽小道,实艺术之一种,有学问在焉”。由此可见袁宏道不仅是一个极其热爱生活的人,而且也是一个颇具艺术眼光的人。

  在长期的插花实践中,袁宏道总结出了一整套的宝贵经验,如他自己所说,写《瓶史》的目的,就是为了“与诸好事而贫者共焉。”

  《瓶史》问世后,对我国后人影响之大自不必说,东邻日本也在文化五年(1808年)出过一本《瓶史国字解》,书中附有插花图谱280余幅。此书的序言说:“前者黎云斋者,据石公《瓶史》建插花法,自称宏道流,大行于世。”由此可见,此书对日本花道艺术的影响也是非同小可的。 袁宏道是个很有情趣的人,专门写了《瓶史》一书,讨论插花艺术。此书在中国流传不广,在日本评价很高,亦是“袁派”插花的由来。 ▲

文学主张

概述
  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1560—1600)、
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明代自弘治以来,文坛即为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所把持。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的复古论调,影响极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明史·李梦阳传》)。其间虽有归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争,但不足以矫正其流弊。万历间李贽针锋相对提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的观点,振聋发聩,他和焦、徐渭等实际上成为公安派的先导。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是:

反对承袭,主张通变
  公安派诸人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他们对文坛“剽窃成风,众口一响”的现象提出尖锐的批评,袁宗道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复古派的病源“不在模拟,而在无识”(《论文》)。他们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袁宏道《叙小修诗》),“世道改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亦势也”(袁宏道《与江进之》)。不但文学内容,而且形式语言亦会有所变化而趋于通俗,这是因为“性情之发,无所不吐,其势必互异而趋俚,趋于俚又变矣”(袁中道《花雪赋引》)。因此,“古何必高?今何必卑?”他们进而主张:“信腔信口,皆成律度”,“古人之法顾安可概哉!”(袁宏道《雪涛阁集序》)冲破一切束缚创作的藩篱。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接近于李贽的“童心说”。他们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而“性之所安,殆不可强,率性所行,是谓真人”(袁宏道《识张幼于箴铭后》),进而强调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则不下笔。因此他们主张“真者精诚之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雷思霈《潇碧堂集序》),这就包含着对儒家传统温柔敦厚诗教的反抗。他们把创作过程解释为“灵窍于心,寓于境。境有所触,心能摄之;心欲所吐,腕能运之”,“以心摄境,以腕运心,则性灵无不毕达”(江盈科《敝箧集序》)。只要“天下之慧人才士,始知心灵无涯,搜之愈出,相与各呈其奇,而互穷其变,然后人人有一段真面目溢露于楮墨之间”(袁中道《中郎先生全集序》),就能实现文学的革新。▲

作者《袁宏道》的诗文

沈母篇为萧山令沈广乘年兄赋

袁宏道袁宏道 〔明代〕

女霜五月流空槛,碧海无波白日敛。赎得遗编苦教儿,泪作笔花血作点。

头白眼酸轲名立,部疏得报温纶及。转将深痛畏儿知,当面堆欢背面泣。

湘湖水白萧山青,花光云片满公庭。惭无一钱将供母,闭门亲写法王经。

襄阳道中逢龙君御君御节镇西宁便道省太夫人

袁宏道袁宏道 〔明代〕

征马隔林鸣,双旌忽背行。白头橑远梦,红树促归程。

银管书生去,铁衣老将迎。羌胡知姓字,檄草在边城。

过彭城吊西楚霸王

袁宏道袁宏道 〔明代〕

一骓渡江东,猛气不可触。只手挈河山,英王尽奴伏。

鸿门放亭长,肝肠何煜煜。猛虎快吞啖,终不噬伏肉。

刘项敌道棋,一先成陨覆。亚夫真圣眼,西楚亦王局。

过高邮

袁宏道袁宏道 〔明代〕

白浪先孤隍,万室鱼虾气。居民若水族,来往波间戏。

晓风龙子斗,夜雨蚌精至。垒石作湖堤,竖栅塘水势。

官家一丈石,民间一斛泪。治渠如治虏,智士无中计。

千里筑黄金,犹恐西风厉。

汉阳萧仲子参知山亭清话

袁宏道袁宏道 〔明代〕

平平数点岫,大水发妖倩。鳞鳞万室瓦,以山增奇艳。

檐际织波纹,盌里落霞片。风樯对岸出,人影隔江见。

是日云态繁,薄阴与晴战。漏光缬水花,净眼生微眴。

三山五湖舫,只此大江面。几人厉霜刀,割尽闲尘罥。

无发可留青,何绳堪系电。为问橘皮仙,江渚几回变。

送罗服卿还夷陵兼柬陶孝若年兄

袁宏道袁宏道 〔明代〕

缸花吐尽醁杯重,惜别绵绵话晓钟。双髻奚奴肩绣裛,一鞭骢马出芙蓉。

但知作叙干皇甫,未觉笼须笑士龙。寄语欧公门下士,青鞋将过紫芝峰。

潘景升谷日生同诸公小集得谷字

袁宏道袁宏道 〔明代〕

山雪泮冰鳞,江风起罗谷。十年九羁旅,萍海聚骨肉。

白藕雪冻丝,红鱼剖腈腹。主人前置罍,醉语颠相属。

华发不回根,羲规无返毂。只此七尺五,无两三万六。

世儒罟礼乐,为我导君谷。岂惜一徽言,为君筹已熟。

导君以达生,达是君所足。导君以忧生,忧非我所欲。

泽广定生龙,山高岂碍鹄。

久雪忽晴喜而有作

袁宏道袁宏道 〔明代〕

残花残木总精神,才见寅年一日春。
柳态美如新栉发,山容亲似远归人。
闲追老衲三余辈,更踏冰池五六巡。
江郭早须骑马出,旋呼稚子觅头巾。

雨中过王官谷香光林 其二

袁宏道袁宏道 〔明代〕

为药常烧竹,贪僧每贮粮。观心三点字,叠膝一绳床。

谱石增新样,和香觅旧方。黄柑栽未几,已得五拳长。

送李季宣比上 其一

袁宏道袁宏道 〔明代〕

长短丹枫道,高低白雪枝。奚如肩古帙,骏尾束红丝。

闺月能通梦,边烽易入诗。因思誇官日,是我见朝时。

© 2023 诗篇堂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