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

刘禹锡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文学成就

诗歌

诗歌内容
  刘禹锡的山水诗,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再如《望洞庭》;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不过,虽然刘禹锡说过“能离欲则方寸地虚”,但是他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其实还是要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较倔强,受道家影响,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如《秋词》二首之一、《同乐天登栖灵寺塔》,都有一种高扬的力量。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歌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 刘禹锡又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白鹭儿》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还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蹋歌词》、《浪淘沙词》、《西塞山怀古》等,都很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下两首尤为传神:《堤上行》三首之二、《竹枝词》二首之一。

作品风格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他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刘禹锡早年随父寓居嘉兴,常去吴兴拜访作为江南著名禅僧兼诗僧的皎然和灵澈,据其《澈上人文集纪》自述,当时他“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这一早年经历对其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很深。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诸如“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学阮公体三首》其二)、“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始闻秋风》)这类诗句,写得昂扬高举,格调激越,具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至于其七言绝句,也是别具特色,如:“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词九首》其八)“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杨柳枝词九首》其一)就诗意看,这两篇作品均简练爽利,晓畅易解,但透过一层看,便会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再如他那首有名的《秋词》,全诗一反传统的悲秋观,颂秋赞秋,赋予秋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境界的无限向往之情。胸次特高,骨力甚健。刘禹锡深信道教,在很多年以后他还说,写诗的人应该“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董氏武陵集纪》),前句即指语言的简练与含蓄,后句即指主体的观照与冥想。所以他一方面重视通过锤炼与润饰使诗歌的语言既精巧又自然,而反对多用生僻字眼,提出“为诗用僻字,须有来处…… 后辈业诗,即须有据,不可率尔道也”(《刘宾客嘉话录》);另一方面,他又极重视主体的观照与冥想,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引》中他曾说: “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于词。因定而得境,故翛然以清;由慧而遣词,故粹然以丽。”

  刘禹锡的诗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像他的名句如“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越中蔼蔼繁华地,秦望峰前禹穴西。《酬浙东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长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都是他对历史、人生进行沉思之后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以形象出现在诗里,不仅有开阔的视界,而且有一种超时距的跨度,显示出历史、现实、未来在这里的交融。

  刘禹锡的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这些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如《酬浙东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长句》《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都是名篇。

辞赋
  除诗歌与论说文外刘禹锡的辞赋创作在唐代辞赋史中,乃至整个辞赋史中也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环节,其存赋十一篇,与唐代各家所存辞赋数目相较,也不算少了。马积高在其著作《赋史》中评价中唐时期的辞赋家,列柳宗元为首位,韩愈、刘禹锡并列其次,又将柳宗元之辞赋同屈原相提并论,即可见一斑。而实际上,刘禹锡本人也是对自己的文章水平颇有自信的,在其《子刘子自传》中他说:“天与所长,不使施兮。”这里的“所长”指的即是自己的长于文词,而在这“文词”之中当然也包括辞赋在内。

  由于刘禹锡的辞赋多数创作于贬谪时期,因此逐臣之悲与怀才不遇便成了其辞赋创作的重要主题,骚怨情怀是其主要的情感寄托,同时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也贯穿始终。此外,除了反映贬谪愁思的作品,其辞赋还有应试科举所作的律赋——《平权衡赋》,怀古伤今的《山阳城赋》,悼亡的《伤往赋》,描写景物风俗的《楚望赋》。作为唐代重要的文学家与哲学家,刘禹锡的诗歌成就较高,是唐诗研究的重要领域,而诗文又为当时的文学主流,故刘禹锡的辞赋创作必然要受到其诗歌创作影响的。例如刘禹锡诗歌的主题便影响着他辞赋的主题,许多在其诗歌中描绘的场景画面、表达的情感内容,同样也出现在他的辞赋作品中,因此研究其诗文与辞赋的互动关系是其辞赋研究的有利环节。

论说文
  刘禹锡的文章以论说文成就为最大。一是专题性的论文,论述范围包括哲学、政治、医学、书法、书仪等方面。哲学论文如《天论》三篇,论述了天的物质性,指出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并在当时的科学水平上分析了“天命论”产生的社会根源,在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其他方面的论文如《答饶州元使君书》、《论书》、《答道州薛郎中论方书书》、《答道州薛郎中论书仪书》,都征引丰富,推理缜密,巧丽渊博,雄健晓畅。二是杂文。一般因事立题,有感而发,如《因论》七篇;也有的是“读书有所感,辄立评议”,如《华佗论》、《辩迹论》、《明贽论》等。这些作品,短小精悍,隐微深切。或借题发挥,针砭现实;或托古讽今,抨击弊政,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刘禹锡认为自己所长在“论”,韩愈所长在“笔”(《祭韩吏部文》),反映了他对自己的论文的重视。刘禹锡的散文,与他的诗歌一样,辞藻美丽,题旨隐微。柳宗元说他“文隽而膏,味无穷而炙愈出”(刘禹锡《犹子蔚适越戒》引),为深中肯綮的评价。▲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刘禹锡,其祖先为汉景帝贾夫人之子刘胜,七代祖刘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父亲刘绪,为避安史之乱,迁居苏州。刘禹锡生于大历七年(772年),其父、祖均为小官僚,父刘绪曾在江南为官,刘禹锡并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他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奋,在做诗方面,曾得当时著名诗僧皎然、灵澈的熏陶指点。

  贞元六年(790年)十九岁前后,刘禹锡游学洛阳、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

  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不久丁忧居家。贞元十六年(800年),杜佑以淮南节度使兼任徐泗濠节度,辟刘禹锡为掌书记。后随杜佑回扬州,居幕期间代杜佑撰表状甚多。

  贞元十八年(802年),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迁监察御史。当时,韩愈、柳宗元均在御史台任职,三人结为好友,过从甚密。

贬谪生涯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卒,顺宗即位。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素有改革弊政之志,这时受到顺宗信任进入中枢。刘禹锡与王叔文相善,其才华志向尤受叔文器重,遂被任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参与对国家财政的管理。这段时间刘禹锡政治热情极为高涨,和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二王刘柳”集团在短短的执政期间采取了不少具有进步意义的措施,但由于改革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很快宣告失败。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王叔文赐死,王丕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行至江陵,再贬连州(今广东连州市)刺史。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

  元和九年十二月(815年2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

  元和十一年三月(817年2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刘禹锡被贬在朗州前后近十年。其间创作了大量寓言诗,表达了对当朝权贵的极大不满,又写了许多赋来表达自己不甘沉沦的雄心。由于接触当地民间歌谣,从中吸取了营养,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此期间,他还写了多篇哲学论文,最重要的便是与柳宗元《天说》相呼应的《天论》三篇。

  元和九年(814年)十二月,他才与柳宗元等人奉诏还京。但不久又被贬谪到更远的播州去当刺史,幸有裴度、柳宗元诸人帮助,改为连州刺史。刘禹锡在连州近五年。

  元和十四年(819年)因母丧才得以离开。

  长庆元年(821年)冬,刘禹锡被任为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刺史。

  长庆四年(824年)夏,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

  宝历二年(826年)奉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从初次被贬到这时,前后共历二十三年。

晚年生活
  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从开成元年(836年)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

  会昌元年(841年),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刘禹锡晚年到洛阳,与朋友白居易、裴度等交游赋诗,唱和对吟,生活闲适,和白居易留有《刘白唱和集》、《刘白吴洛寄和卷》,与白居易,裴度留有《汝洛集》等对吟唱和佳作。此后,他历任集贤殿学士、礼部郎中、苏州刺史、汝州刺吏、同州刺史,最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会昌二年(842年)病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岁。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葬在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后世纪念

故居
  刘禹锡故居自宋代以来,明代、清代都对陋室进行过扩建和重建。1986年,陋室由安徽省、和县拨款修葺。同年,陋室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5多亩。2008年,安徽和县斥资千万元改造刘禹锡陋室铭故居。

纪念馆
  刘禹锡纪念馆坐落在连州中学燕喜山,飞檐斗拱,采用朱红色的支柱,无不透露出中国古典式宫廷建筑风格,显得古色古香。古朴雄伟的纪念馆经精心布展后显得魅力四射:灯光、壁画、诗词、铜像等场景的搭配,烘托出一种丰富多彩的历史厚重感。

陵墓
  一代诗豪刘禹锡死后,被葬在了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荥阳市政府在刘禹锡墓的基础上,耗巨资建设了占地280多亩的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刘禹锡公园,并免费向市民开放。 刘禹锡墓位于河南省荥阳市城东二十里铺乡(今豫龙镇)狼窝刘村南高地上,古称檀山。墓北距郑州至上街公路约70米,坐北面南,有圆形土冢,冢高约7.5米,周长约20米。据民国《荥阳县志》载:“刘禹锡墓在檀山。”▲

籍贯争议

  刘禹锡籍贯争议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江苏徐州,第二种说法是河南洛阳,第三种说法是浙江嘉兴。

彭城说
  但是白居易却称"彭城刘梦得",不知白居易此说有没有根据。《徐州师范学院学报》著文,力辩刘禹锡的籍贯和出生地是彭城而非嘉兴。主要理由有:一,刘师"联墙住",不是"联墙生",曾"住"嘉兴。并不能推定他就"生"在嘉兴。二。刘,裴二人"踏芳"。同钓,至少以十几岁。刘生于七七二年,"踏芳"同钓当在七八三年左右,而此时上距刘绪天宝末东迁已近三十年。三十年间刘绪不一定长期定居嘉兴。刘禹锡可能是生长在外地而后避地或求学才客居嘉兴。他的诗文中常说"少为江南客",这证明刘禹锡少年在江南是"作客",而不是以江南为家乡。三、刘禹锡曾自称"我本山东人","山东一书生"。唐代山东,指太行山之东,淮河之北,嘉兴在江南,显然不对,而刘禹锡的郡望中山,正在"山东",彭城也在"山东",彭城当是刘的籍贯。四,据作者考证,刘绪东迁后作官,是在七六一---七六九年间。他与卢氏结婚当在此间,七十二年生刘禹锡很可能就在彭城,这样,彭城也是刘禹锡的出生地。

洛阳说
  刘禹锡的籍贯,他自己说的分明。七十一岁时,刘禹锡的《子刘子自传》,自称:"子刘子,名禹锡,字梦得。其先汉景帝夫人子胜封中山王,溢曰靖,子孙因封为中山人也。七代祖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待,遇迁都洛阳,为北部都昌里人。世为儒而仕,坟墓在洛阳北山,其后地隔不可依,乃葬阳之檀山原…父讳绪,亦以儒学,天宝未应进士,遂及大乱,举足东迁,以违患难。因为东诸侯所用,其后为淅西从事,本府就加盐副使,遂转殿中,主务于墑桥"。很清楚,他的远祖是汉代中山王刘胜之后,其后子孙为中山人,七代祖在北朝时,迁居洛阳,其后世世代代变为洛阳都昌里人。到刘禹锡之父刘绪才因避难东迁。这样看来,中山是刘禹锡郡望,洛阳是其籍贯,应没有问题。而且就在同一年,刘禹锡又在《汝州上后谢宰相状》中说:"忽蒙天恩,稍移迈郡,籍占洛阳,病逝江干,老见乡树。荣感之至,事倍常情。"这是他从苏州刺史调任汝州后写的。文中说,他家在河南,籍贯在洛阳,自不应有误,后来清代修《洛阳县志》,也说刘禹锡是"河南洛阳人"。

嘉兴说
  1936年卞孝萱先生发表《刘禹锡年谱》,认为刘禹锡籍贯是洛阳,而不是彭城,同时提出两种新说:一说刘禹锡是匈奴族后裔,冒充汉中山王刘胜之后:二说刘禹锡出生在苏州嘉兴县,理由是:刘禹锡《自传》说的"七代祖亮",是北魏的刘亮,据卞孝萱考证,刘亮是"加入洛阳籍的匈奴"人。▲

哲学成就

唯物主义倾向
  刘禹锡的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倾向。主要著作是《天论》三篇。在宇宙论方面,他的唯物主义思想比柳宗元更进步。关于自然与人的关系,刘禹锡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他认为,人之所以产生唯心主义思想,是与社会现实有密切关系的。“法大行”的时候,社会上“是为公是,非为公非”,人们就不会产生祸福来自天命的思想;“法大弛”的时候,社会上是非颠倒,人不能胜天,天命论就在人间得到了宣扬的条件;“法小弛”的时候,社会上是非不清,人们就会对天命将信将疑。刘禹锡用社会实践解释天命论产生的根源,是在认识论方面的一个重大贡献。这也是刘禹锡对有神论社会根源的看法。他认为,在法大行的社会里,是为公是,非为公非,蹈道必赏,违善必罚,人们就会说,祸福决定于人的行为,与天没有关系。在法大弛的社会里,是非颠倒过来,赏恒在佞,罚恒在直,人们对不合理的现象找不到解释,就不得不把一切归之于天。他又认为,当“理明”时,人们就不会讲“天命”;当“理昧”时,就不会不讲天命。刘禹锡从法弛和理昧来解释有神论产生的根源,可谓见解独到,他指出神是人在一定条件下创造出来的,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他在所写的《天论》三篇中,力求把柳宗元与韩愈的论战深入下去,进一步探索天人关系问题。他认为,“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自然),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天与人各有其自身的自然特点,“交相胜”,“还相用”。人虽不能干预自然界的职能和规律,但却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

尊重自然规律
  刘禹锡以自然科学为根据,补充了柳宗元的自然观。在对自然界的认识方面,刘禹锡认为整个自然界充满了有形的物质实体,天地之内不存在无形的东西。他批驳了魏晋玄学和佛教、道教关于“空”、“无”是宇宙本原的理论,认为“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空”不能超越物质形体而独立存在。这是对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发展。在关于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发展方面,他认为万物的生长、发展是一种自然过程,动植物和人类是天地阴阳之气交互作用产生的。他还认为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有一定规律,宇宙万物是在互相矛盾和互相依存中无穷地运动发展着的。他据此建立了天人关系学说,指出天地万物各有其不同的职能和作用。自然界的职能在于生长繁殖万物,万物在生杀、壮健、衰老的自然发展过程中,遵循强胜弱败的竞争规律;人的职能在于利用自然规律和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质资料,进行各种生产活动,向自然界谋取人们生活的需用品。刘禹锡提出:“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天论》上)他认为天不能干预人类社会的“治”或“乱”,人也不能改变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他还以科学知识为根据,宣传无神论,批判有神论。▲

纪念馆

  刘禹锡纪念馆坐落在连州中学燕喜山的刘禹锡纪念馆,飞檐斗拱,采用朱红色的支柱,无不透露出中国古典式宫廷建筑风格,显得古色古香。古朴雄伟的纪念馆经精心布展后显得魅力四射:灯光、壁画、诗词、铜像等场景的搭配,烘托出一种丰富多彩的历史厚重感。
作者《刘禹锡》的诗文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杨柳枝词九首

刘禹锡刘禹锡 〔唐代〕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南陌东城春早时,相逢何处不依依?
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

凤阙轻遮翡翠帏,龙池遥望麴尘丝。
御沟春水相晖映,狂杀长安少年儿。

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
城东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

花萼楼前初种时,美人楼上斗腰支。
如今抛掷长街里,露叶如啼欲恨谁?

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残柳不胜春。
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御陌青门拂地垂,千条金缕万条丝。
如今绾作同心结,将赠行人知不知?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绾别离。(绾 一作:管)

轻盈袅娜占年华,舞榭妆楼处处遮。
春尽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

拼音

请告东归发灞桥却寄诸僚友

刘禹锡刘禹锡 〔唐代〕

征徒出灞涘,回首伤如何。
故人云雨散,满目山川多。
行车无停轨,流景同迅波。
前欢渐成昔,感叹益劳歌。
注释 译文

罢郡归洛阳寄友人

刘禹锡刘禹锡 〔唐代〕

远谪年犹少,初归鬓已衰。
门闲故吏去,室静老僧期。
不见蜘蛛集,频为佝偻欺。
颖微囊未出,寒甚谷难吹。
濩落唯心在,平生有己知。
商歌夜深后,听者竟为谁。
拼音

和郓州令狐相公春晚对花

刘禹锡刘禹锡 〔唐代〕

朱门退公后,高兴对花枝。
望阙无穷思,看书欲尽时。
含芳朝竞发,凝艳晚相宜。
人意殷勤惜,狂风岂得知。

莫猺

刘禹锡刘禹锡 〔唐代〕

莫猺自生长,名字无符籍。市易杂鲛人,婚姻通木客。

星居占泉眼,火种开山脊。夜渡千仞溪,含沙不能射。

赏析 注释 译文

说骥

刘禹锡刘禹锡 〔唐代〕

  伯氏佐戎于朔陲,获良马以遗予。予不知其良也,秣之稊秕,饮之污池。厩枥也,上庳而下蒸;羁络也,缀索而续韦。其易之如此。予方病且窶,求沽于肆。肆之驵亦不知其良也,评其价六十缗。将剂矣,有裴氏子赢其二以求这之,谓善价也,卒与裴氏。

  裴氏所善李生,雅挟相术,于马也尤工。覩之周体,眙然视,听然笑,既而抃随之。且曰:“久矣吾之不觏于是也,是何柔心劲骨,奇精妍态,宛如锵如,晔如翔如之备邪!今夫马之德全然矣,顾其维驹藏锐于内,且秣之乖方,时用不说于常目。须其齿备而气振,则众美灼见,上可以献帝闲,次可以鬻千金。”裴也闻言竦焉。遂儆其仆,蠲其皁筐其恶,蜃其溲,催以美荐,秣以芗粒,起之居之,澡之挋之,无分阴之怠。斯以马养,养马之至分也。居无何,果以骥德闻。

  客有唁予以丧宝,且讥其贸也微,予洒然曰:“始予有是马也,予常马畜之。今予易是马也,彼宝马畜之。宝与常在所遇耳。且夫昔之翘陆也,谓将蹄将齧,抵以挝策,不知其籋云耳。昔之嘘吸也,谓为疵为疠,投以药石,不知其喷玉耳。夫如是,则虽旷日历月,将至顿踣,曾何宝之有焉?由是而言,方之于士,则八十其缗也,不犹踰于五羖皮乎?”客谡而竦。予遂言曰:“马之德也,存乎形者也,可以目取,然犹为之若此。矧德蕴于心者乎?斯从古之叹,予不敢叹。”

听轧筝

刘禹锡刘禹锡 〔唐代〕

满座无言听轧筝,秋山碧树一蝉清。只应曾送秦王女,写得云间鸾凤声。

三阁辞四首 其四

刘禹锡刘禹锡 〔唐代〕

三人出眢井,一身登槛车。朱门漫临水,不可见鲈鱼。

拼音 注释 译文

浪淘沙·其四

刘禹锡刘禹锡 〔唐代〕

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浪淘沙·其七

刘禹锡刘禹锡 〔唐代〕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 2023 诗篇堂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