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燮清(1805~1864)晚清诗人、剧作家。原名宪清,字韵甫,号韵珊,又号吟香诗舫主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后屡试不第,晚年始得宜都县令,调任松滋,未几卒。少工词曲,中年以后始致力于诗文。其诗多抒写个人不平遭遇及人民的生活疾苦,咏史吊古之作深沉豪放,颇具特色。有《倚晴楼诗集》及《倚睛楼七种曲》传世。
黄燮清的《倚晴楼七种曲》包括七种传奇:《帝女花》、《桃溪雪》、《茂陵弦》、《凌波影》、《脊令原》、《鸳鸯镜》、《居官鉴》。另外还有《玉台秋》、《绛绡记》两种传奇。
《帝女花》写清军攻占北京后,崇祯帝之女坤舆公主欲在尼庵中削发出家,原与公主有婚约的周世显多方寻访得知公主下落,清廷仍用公主出嫁的礼仪为他们完婚。此剧演唱颇广,还流传到了日本。
《桃溪雪》写清初耿精忠降而复反,派总兵徐尚朝向永康、金华进军,永康地方官献出了守节在家、能诗善画的吴绛雪以作为交换请徐尚朝退出县境,吴绛雪旋即跳崖自尽。
黄燮清在的传奇的题材上不拘泥于元杂剧和明传奇的故事中,写了不少明末清初的历史事件和民间故事。唱词典雅生动,风格近于诗词。他在结构和矛盾冲突的铺垫上很下工夫。还很注意音律,曾先后请查仲浩、余炘等为他正谱,使得作品适于舞台演唱。▲
黄燮清才思富赡,诗、词、曲均所擅长,尤工词。他的诗,早年学汉魏,多摹拟之作。中年以后,由于政治上的失意,写了不少抒发个人抑郁不满和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特别是鸦片战争时期的《吴江妪》、《十一月朔日大雪》诸诗,深切地表示了对国家命运和人民苦难的关注。这些诗在艺术上质朴畅达,情见乎辞。这一时期是他诗作最有成就的时期。此外,他还有不少吊古咏史的作品,借古讽今,深沉豪放,如《广陵吊史阁部》、《黄天荡怀古》等,颇为人所传诵。一些小诗,如《长水竹枝辞》等,也颇清新流丽,自具特色。他的词,除〔水龙吟〕《题沈晓沧年丈炳垣月夜渡海卷》等少数忧时感遇的篇什外,大多题材狭窄,选词造名,亦多雕琢痕迹。晚年写作的〔满江红〕《题施庭午茂才杞忧草》一类内容较为充实的词,对“征调可怜财赋尽,流离但觉乾坤仄”的社会现实,作了生动如实的反映,客观上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但对太平军则持敌视态度。他所撰制的传奇,文词□丽,时人比之尤侗。
著有《倚晴楼诗集》12卷,《倚晴楼诗续集》 4卷,《倚晴楼诗馀》4卷,存词220余阕,《国朝词综续编》24卷,《倚晴楼七种曲》等。 ▲
甚花朝、等闲过了,天涯凄断芳讯。琵琶不作无情响,弹醒绮罗幽恨。
眠未稳。算春在江南,但有思量分。愁脂怨粉。便残月闻歌,寒灯说艳,长夜怎消尽。
西泠路,冷落秋娘翠鬓。同心空铸私印。蝶裙如梦经年别,赚得销魂诗本。
人瘦损。想镜里朱颜,只许鹦哥认。离怀暗引。问桃叶因缘,杨花知遇,痴约几时准。
绛扉半掩,红板斜欹,深院人静。碎玉鸣琴,暗水自流花径。
紫藤开,绯桃谢,阑珊芳事无多剩。奈何春,问归来燕子,可能重省。
记那日、来台饮渌,绣幕围香,何限风景。树底栏干,时有步尘鬟影。
罗袂已随蝴蝶化,画廊忍得蘼芜冷。罢登临,渐消磨,少年游兴。
香添心字篆。爱湘帘萧疏,夜窗微捲。对影成三,正露花烟月,腻人庭院。
弟子红妆,还衬贴、纱厨罗扇。绮福谁同,何逊风流,宋郎仙眷。
金井梧桐催晚。听漏鼓沈沈,酒醒寒浅。救取飞蛾,看玉钗斜拔,艳生诗卷。
赋雨吟秋,刚坠叶、疏蛩相闲。寄语隔墙冷柝,更筹慢转。
滴露融珠,吹香晕研,写来锦字争传。笑碧山偕隐,犹待金钱。
贫是书生常例,无别恨、除是神仙。谁修到、红尘艳果,紫极情天。
翩跹。佩声去杳,千里外秦云,想像婵娟。剩蠹馀残墨,尚照人间。
应叹寻常儿女,轻耽误、一晌因缘。春归也,王孙未归,芳草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