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攀龙

李攀龙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文学成就

  李攀龙的各体诗中,以七律和七绝较优。其七律声调清亮、词采俊爽。他以“金牛忽见湖中影,铁骑初回海上潮”(《与子与游保俶塔同赋》)来勾勒保俶塔下的西湖,以“浮沤并结金龛丽,飞窦双衔石瓮圆”(《酬张转运龙洞山之作》)来形容龙洞山的金龛和石瓮情况,虽嫌体物呆滞,但也还能传神。他以“明时抱病风尘下,短褐论交天地间”(《初春元美席上赠谢茂秦得关字》)来表现南北奔波的布衣诗人谢榛,以“自昔风尘驱傲吏,还能伏枕向清秋”(《寄元美》)来刻画好友王世贞,也较形像。但其构思、用词多见雷同。他的某些七绝,也还写得自然,还能注意顿挫变化,如《和聂仪部明妃曲》:“天山雪后北风寒,抱得琵琶马上弹。曲罢不知青海月,徘徊犹作汉宫看。”意味隽永,静韵深长。沈德潜品评此诗说:“不着议论,而一切着议论者皆在其下。”

  李攀龙诗文,由其友人、“后七子”领袖之一的王世贞整理编集为30卷,题《沧溟先生集》,其后屡有翻刻,历百年而不衰。李攀龙所编《古今诗删》,选各代之诗,影响颇大,后又摘取其中唐代诗歌编为《唐诗选》,成为当时通行的学塾启蒙读本,明清两代,影响超过《唐诗三百首》。所写《拟古诗》,临摹过甚,受人指摘。

  论诗比谢榛、王世贞偏狭,认为先秦古文已有古法,后世作者只要“摭其华而裁其衷,琢句成辞,属辞成篇,以求当于古之作者而已”(王世贞语)。他所著的《答冯通书》就提到:“秦汉以后无文矣”。推崇汉魏古诗、盛唐近体,所编《古今诗删》,宋元诗一首未录,可看出其论诗宗旨。其文聱牙戟口,成就不大。其诗亦多模拟剽窃之作,偶然面对现实,抒写内心真情时还有一些较好的诗,如《送明卿之江西》、《挽中丞》。七律和七绝相对较好,声调清高,词采俊爽,语近情深,然构思用词多见雷同。而乐府诗则如“临摹帖”。有《沧溟集》30卷。 ▲

生平

  李攀龙先世无所称名,其父李宝死后因李攀龙赠中宪大夫、顺德知府。攀龙9岁而孤,家无余赀,赖母张氏纺织度日。18岁入县学为诸生,廪于郡庠。与尚在髫年的殷士儋(后为大学士,有文名)、许邦才(后为王府长史,济南诗人)约为知交。攀龙自幼性情疏放,不耐当时书塾中讲授的经训内容和八股文,人目为狂生。

  嘉靖十九年(1540),攀龙取乡试第二名,3年后赐同进士出身。此后至嘉靖三十二年(1553),历顺天乡试同考官、刑部广东司主事、刑部员外郎、刑部山西司郎中,官凡三迁,辗转郎署,官职闲散。此间,攀龙与王世贞、谢榛、宗臣、吴国伦、梁有誉、徐中行等诗酒唱和,旨趣一致,遂结为诗社。其论诗主张,与“前七子”相倡和,形成一个新的文学流派,史称“后七子”。他们的文学主张的基本内容,即文主秦汉,诗规盛唐,继“前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为彻底改变“台阁体”统治文坛的局面而斗争。李攀龙集中的拟古乐府,是其文学主张的具体实践。

  嘉靖三十二年(1553),李攀龙出守顺德(今河北邢台市),为顺德知府。3年任期中,政绩卓著,做了一些既有利于巩固明王朝统治而又给百姓带来一定利益的事。如请蠲民税,减轻百姓负担;政刑宽简,民无冤情;增设驿站,减轻人民劳役负担等。其间诗文创作,也取得一定成就。无论赠答抒怀,还是描山摹水,或是关心时政之作,都各具特色。《登黄榆、马陵诸山是太行绝顶处四首》、《春兴》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嘉靖三十五年(1556)夏,李攀龙被提升为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到任不久,不能忍受陕西巡抚殷学挟势倨傲的作风,以母老归养为由,上疏乞归,旨未下即拂衣辞官。在职虽不满一年,李攀龙足迹却遍及区内,在视察府州县学的同时,也游览了各地的名山胜迹。《杪秋登太华山绝顶四首》,是这一时期的最佳诗作。

  由陕归来,李攀龙在家乡筑白雪楼,隐居高卧,杜门谢客,不与权贵往来,一些达官显官以其接见为荣,学人士子更以其品评来衡定自己的身价。因此“闻望茂著,自时厥后,操海内文柄垂二十年”(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李按察攀龙》)。这一时期是李攀龙诗文创作的重要时期,所写诗文,殆占《沧溟集》之太半,因而其诗文最初结集曾名为《白雪楼集》。此间,诗歌以吟咏故乡湖光山色之作成就最高,《与转运诸公登华不注绝顶》、《青萝馆二首》、《抄秋同右史南山眺望》、《酬张转运龙洞之作》以及《挽王中丞八首》等,是其代表性作品。

  隆庆改元(1567),李攀龙起复,出任浙江按察司副使,隆庆三年(1569),诏拜河南按察使。在浙江,诗人曾写诗赞美以“戚家军”为主体的抗倭军将,表现深厚的爱国之情。在河南任职4个月,老母病故,诗人扶柩归里。本来病弱,加上持丧哀痛过甚,遂卧病不起,第二年(1570年)八月十九日(9月18日)暴疾而卒,终年58岁。葬历城城郊“牛山之原”,后移药山之麓。后人在其少年读书处趵突泉上建白雪楼,以寄托对诗人的追念之情。楼渐荒废,至解放初拆除。1996年又在原址重新修建,并建成与白雪楼连为一体的戏剧大舞台。这里常年举办以京剧为主的各种戏剧演出,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演出活动中心。 ▲

作者《李攀龙》的诗文

满歌行

李攀龙李攀龙 〔明代〕

得意良独难。大带如河,高弁如山。功名侮予,心不遑安。

遥望故乡,郁郁漫漫。忧来自中,不逊于颜。鄙士患得失,达士多所宜。

智不斗时。我斯荡荡,天下熙熙。俛拾仰取,日竞刀锥。

逝将掉臂,弃而违之。东蹈沧海,宁居九夷。崄巇可为,念为偃息,乃在草莱。

蹲而踰垣,嗒焉凿坯。流俗落落,岂无友生。门一以杜,其可复开。

蜉蝣之裳,视此末荣,宠辱者惊。寓言愤世,混迹躬耕。

贫贱肆志,惰傲相成。徘徊千古,载浊载清。饮酒而已,谁知其它。

即有三公,相去几何。百年如寄,孰少孰多。胡朝谋夕,自贻蹉跎。

屹彼在位,经营四方。天道病愚,人道趋彊。退而为乐,辽辽未央。

代建安从军公燕诗并引 其九 代阮元瑜

李攀龙李攀龙 〔明代〕

高城苦多阴,秋日殊复悲。边声薄暮起,但见浮云飞。

霜气劲且繁,河汉寒无晖。三星何踯躅,皎月正徘徊。

流飙西北至,征马鸣相依。自知从君乐,谁能常不归。

毛封君

李攀龙李攀龙 〔明代〕

公家安在蓟门城,出入渔阳结客行。经学并驱韩太傅,辞华脱颖赵先生。

丈人不作雄边老,令子还高秉宪名。此日衣冠看甚伟,也知黄绮负馀情。

登省中楼

李攀龙李攀龙 〔明代〕

萧瑟赋悲哉,西山爽气开。白云海色断,落日秋阴来。

砧高长乐苑,雁下华阳台。如何此时望,客思转难裁。

塞上曲四首送元美 其三

李攀龙李攀龙 〔明代〕

西出居庸大漠开,胡尘遥暗白登台。愁看塞上萧条色,落日秋风万里来。

送徐汝思郎中入蜀

李攀龙李攀龙 〔明代〕

岷江东流何渺茫,仙舟西去指华阳。峡深当画暗雷雨,白帝青天豁大荒。

一望峨眉山上月,风吹寒影堕潇湘。益州部里占星使,草色春时接夜郎。

客将河汉支机石,归自乘槎历七襄。苌弘碧血埋难化,杜宇啼魂怨未忘。

胡不为我排阊阖,愿君致之北斗傍。即今叱驭九折坂,金精元气参翱翔。

雪峰突兀三飞梁,中挂鸟道通蛮方。司马长卿子虚赋,其文可以陵太苍。

临邛小监杨得意,亟荐词臣谒建章。后来此事益寂寞,烟尘万里遥相望。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李攀龙李攀龙 〔明代〕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青州志成赠杜使君

李攀龙李攀龙 〔明代〕

使君经术有馀师,元凯家传左氏辞。东海大风回骋翰,少阳寒色动褰帷。

按图冠带还千里,问俗春秋自一时。况是郡城常下凤,文章兼似羽毛奇。

拼音

登黄榆马陵诸山是太行绝顶处·其一

李攀龙李攀龙 〔明代〕

黄榆高不极,临眺亦奇哉。
河势中原坼,山形上党来。
白云横塞断,寒峡倚天开。
摇落清秋色,多惭作赋才。

安期生

李攀龙李攀龙 〔明代〕

安期生,参驾白鹿云中行。参驾白鹿云中行,下游来,安期生。

白鹿皎皎金为羁,玉为缨。顾见蓬莱三山十二城,安期生自署其名。

过谒四海五岳,后从麒麟赤凤迎。禹汤文武不足令,令我今上应太平。

拥护左右贤公卿,稽首圣人大道成。仙女罗坐吹笛笙,天神八面侍卫明。

流乌衔符翔殿廷。悲吟我主享万年,皇帝求一得命延。

© 2023 诗篇堂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