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当年我应征去往京城,才得知您的才能声望。
您文章写得如此之好,不必感慨为官俸禄不高。
又要为远别而感伤,不仅是由于自身前途渺茫。
分别后,在浩瀚的江面上,只有独自归去的您了。
注释
刘大:即刘眘虚。《西江志》卷六十六引郭子章《豫章书》:“刘眘虚字全乙,新吴人。……开元中,举宏辞,累官崇文馆校书郎。与孟浩然、王昌龄相友善。”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王昌龄中博学宏词科在开元二十二年(734),王有《送刘眘虚归取宏辞解》诗,刘眘虚中第当在同年。孟浩然有《九日龙沙作寄刘大眘虚》诗。王士祯《渔洋诗话》说刘眘虚字挺卿,即李华《三贤论》中所称者。实则刘挺卿为刘知几之子,与高适亦有交往,但与此诗中刘大非同一人。校书:《新唐书·百官志》:“弘文馆、集贤殿书院及崇文馆有校书郎、校书等职,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误。
昔日:指开元二十三年(735)高适应征赴长安之事。
才望:才能声望。
清风:《全唐诗》下注:“一作青枫。”▲
高适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应征入长安,正值刘眘虚声名洋溢之时,二人或在此时相识。从诗意看,此诗为刘由水道归江东故里,途出睢阳,高适为之送行而作,当作于天宝八载(749)春。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朝中期名臣、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