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代结客少年场行

鲍照 鲍照〔南北朝〕

骢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钩。
失意杯酒间,白刃起相雠。
追兵一旦至,负剑远行游。
去乡三十载,复得还旧丘。
升高临四关,表里望皇州。
九衢平若水,双阙似云浮。
扶宫罗将相,夹道列王侯。
日中市朝满,车马若川流。
击钟陈鼎食,方驾自相求。
今我独何为,坎壈怀百忧?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青白大马金笼头,腰间锦带挂吴钩。
杯酒之间不如意,拔刀而起相格斗。
一旦追兵来逮捕,背剑远走天下游。
一去故里三十年,最后又回到家门口。
登上高处远望四个关口,京城里外眼底收。
京城的纵横大路极其平坦,宫殿高得和天空的云彩一样。
在宫阙和大道两旁都是一座座王侯将相的住宅。
中午市中聚满了人群,车马奔驰似水流。
钟鸣鼎食权贵家,并驾齐驱忙奔走。
如今为何独独我这般?坎坷一生怀百忧。

注释
骢马:青白杂毛的马。络头:马羁,笼头。吴钩:吴地所产的一种宝刀,似剑而曲。
失意:不遂心。相雠:互相结为仇敌。雠,同“仇”。
追兵:追捕少年的官兵。
旧丘:老家。丘,古时田里的划分单位,“四井为邑,四邑为丘”。
升高:登高。临:从高处往下看。
四关:四个关口。据说洛阳有四关,东为成皋,南伊阙,北孟津,西函谷。
表里:内外。皇州:京城。
九衢:指京城内的交通要道。衢,道路。古时京城制度,纵横大道皆九条,所以称九衢。这句是说京城的纵横大路极其平坦。九衢,又作“九涂”。
双阙:宫门外的两个楼观。古时在宫门外建二台,上面修成楼观,中留空阙作为过道,所以叫作阙。双阙,在这里是指宫殿。
扶宫:夹宫。扶,沿、循。罗:罗列。
日中:中午。市朝满:市中聚满了人群,以喻京城中追求利禄的人很多。
钟:古时的一种打击乐器。鼎:古时烹煮用的器物,一种金属制成的三足两耳的锅。这句是说那些贵族官僚们击钟列鼎而食,非常豪奢。
方驾:并车而行。自相求:互相追求。这句是说那些贵族官僚们车马拥挤地忙着去互相逢迎干求。
坎壈:同“坎廪”,穷困不遇的样子。▲

创作背景

  历来论者认为鲍照所写景色,当为洛阳,从“四关”、“双阙”等看来,确如东汉洛阳。但京城中贵戚官僚钟鸣鼎食、互相勾结的现象,却是封建社会普遍现象,不限于一个朝代。此诗正是在作者看破当时官场现象,有感而发所创作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赏析

  鲍照这首拟作同样是对任侠行为和心态的歌颂,寄寓了强烈的身世之感和不满现实的愤慨之情。从诗中时间跨度之大和内容的深沉来看,可推断为鲍照的晚期作品。

  “骢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钩”写任侠少年的勃勃英姿。人物出场的第一个亮相就给人以色彩鲜明、器宇轩昂的感觉。

  “失意杯酒间,白刃起相仇”写少年尚武、任侠的性格。杯酒之间稍不如意,便拔剑而起.白刃相斗,彼此结为仇敌。表现了主人公年少时的血气之勇和热衷骑射饮宴的侠义豪情。

  “追兵一旦至,负剑远行游”。一旦官府追来,他们就“负剑远行”,奔走他乡。这正是古代“游侠儿”的典型形象。此句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情节。

  “去乡三十载,复得还旧丘”写任侠少年的逃亡归来。少年时代血气方刚,争勇好胜,杯酒之间的小小口角也会引起一场生死格斗,以致追兵缉捕,亡命而逃。弹指间一去三十年,如今重归故里,一无所成,而人已届暮年,无限感喟自在不言之中。可以想见,这些年来,主人公必然历尽沧桑,如今再不是当年血气方刚的初生牛犊了。

  “升高临四关,表里望皇州”。先写登高鸟瞰四个关口,再写由表及里看京城。作者“立足”点的每一转换,诗句即随之推出一个新的境界。

  “九衢平若水,双阙似云浮”。九涂,指京城内的交通要道。双阙,宫门外的两个横观。此处运用了两个比喻:用“水”来形容京城大路纵横平坦,用“云彩”来形容宫殿之高。本体和喻体巧妙地统一了起来,具有很强的渲染作用。

  “扶宫罗将相,夹道列王侯”。这两旬是互文,描写了在富阙和大道两旁都是一座座壬侯将相的住宅。一个内容从两个角度表现,显得条理清晰、词句活泼,表意更为完美。

  “日中市朝满,车马若川流。"写市中聚满了人群,车马川流不息,以喻京城中追求利禄的人很多。

  “击钟陈鼎食,方驾自相求。”全句意为,贵族官僚们击钟列鼎而食,非常豪奢,车马拥挤地忙着去互相逢迎干求。京城中王侯将相奢侈豪华的生活和互相攀附的作风,在这个层次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从中读者不仅可以看到富丽的皇室宫殿,而且可以看到“扶宫”、 “夹道”的王侯府邸、将相门第,以及他们奢侈豪华的日常生活、争名逐利的种种丑行。世态人情,尽在其中。这是诗人对当时不合理的封建门阀制度最形象最生动的揭露和抨击。

  “今我独何为,坎螵怀百忧以两句反问结束,以自身的坎壤百忧,对比上文回京后所见所闻的繁华,一盛一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人深感其中的无限悲辛。“坎壕怀百忧”,正是“负剑远行游”的必然结果,貌似悔恨,实则寄寓了怀才不遇的无限不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这篇诗的艺术技巧也很高,语言精炼、自然,形象鲜明,音韵和谐、优美,富有韵味,给人印象深刻。看不出当时“绮丽”文风对他的影响,这也是可贵之处。▲

鲍照

鲍照

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故又称他为鲍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害,年五十余岁。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与谢灵运、颜延之同创“元嘉体”,合称“元嘉三大家”。有《鲍参军集》。 

猜您喜欢

金盘草

王周王周 〔宋代〕

今春從南陵,得草名金盘。
金盘有仁性,生在林一端。
根节岁一节,食之甘而酸。
风俗竞采缀,俾人防急难。
巴中蛇虺毒,解之如走丸。
巨叶展六出,软干分长竿。
摇摇绿玉活,褭褭香荷寒。
世云暑酷月,郁有神物看。
天之产于此,意欲生民安。
今之为政者,何不反此观。
知彼苛且猛,慎勿虐而残。
一物苟失所,万金惟可欢。
莫并蒿与莱,岂羡芝及兰。
勤渠护根本,栽植当庭栏。
寄言好生者,休说神仙丹。

颂证道歌·证道歌

释印肃释印肃 〔宋代〕

般若锋兮金刚焰,无说无闻非顿渐。
倚开长放白毫光,祈雨祈晴无不验。

和河楼闲望

李俊民李俊民 〔金朝〕

去去来来不系舟,至今师渡几时休。洗兵岂是天无雨,尽逐黄河入海流。

送邬文伯归侍临川二首

史弥宁史弥宁 〔宋代〕

易学寥寥一线然,谁人口里说先天。
近来惟有朴斋老,白首焚芗尚草玄。

戍卒说沉黎事有感

陆游陆游 〔宋代〕

亭障曾无阅岁宁,频闻夷落犯王灵。
孤城月落冤魂哭,百里风吹战血腥。
瘴重厌看茅叶赤,春残不放柳条青。
焦头烂额知何补,弭患从来贵未形。

减字木兰花 其三 牡丹

黄裳黄裳 〔宋代〕

已览遍韶容,最后有花王,芳信来报。魏妃天与色,拥姚黄、去赏十洲仙岛。

东君到此,缘费尽、天机亦老。为娇多、只恐能言笑。

惹风流烦恼。

莫道两都迥出,倩多才、吟看谁好。为我惨有如花面,说良辰欲过。

须勤向、雕栏秉烛,更休管、夕阳芳草。算来年、花共人何处,金尊为花倒。

从军兴平

罗公升罗公升 〔宋代〕

废墟起寒烟,饥鼠意自妥。
十年行脚处,重到无一可。
乾坤钟厄会,推择乃及我。
东皋两犁手,长戟三岁荷。
治丝惭益棼,杯水不救火。
穷山高马齿,华屋实野果。
平生疏懒报,岁晚困羁锁。
有如醉行人,日暮路益左。
未须说神仙,大福在无祸。
但当求蒲团,不须梦狨坐。

冬至前月赴季父梅花之集与韩蒲向宪唐干诸人

胡寅胡寅 〔宋代〕

天寒袖薄竹光侵,溪转桥横草阁深。
妃子定应来月窟,宁馨谁说是瑶林。
颜开玉色春光满,香动冰姿冷不禁。
漫道江南好诗句,只夸红蜡与黄金。

偈颂七十六首

释子益释子益 〔宋代〕

格外提持,斗转星移。
智藏不会,海兄不知。
尀耐睦州担板汉,教坏临济涉厮儿。
此意明明说向谁。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尚德缓刑书

路温舒路温舒 〔两汉〕

  昭帝崩,昌邑王贺废,宣帝初即位,路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其辞曰:

  “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晋有骊姬之难,而文公用伯。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乱,而孝文为太宗。由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

  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焉。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内,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往者,昭帝即世而无嗣,大臣忧戚,焦心合谋,皆以昌邑尊亲,援而立之。然天不授命,淫乱其心,遂以自亡。深察祸变之故,乃皇天之所以开至圣也。故大将军受命武帝,股肱汉国,披肝胆,决大计,黜亡义,立有德,辅天而行,然后宗庙以安,天下咸宁。臣闻《春秋》正即位,大一统而慎始也。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统,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

  “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夫人情安则乐生,痛则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做囚人不胜痛,则饰词以视之,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练而周内之;盖奏当之成,虽皋陶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何则?成练者众,文致之罪明也。是以狱吏专为深刻,残贼而亡极,媮为一切,不顾国患,此世之大贼也。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故天下之患,莫深于狱;败法乱正,离亲塞道,莫甚乎治狱之吏,此所谓一尚存者也。”

  “臣闻乌鸢之卵不毁,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故古人有言:“山薮臧疾,川泽纳污,瑾瑜匿恶,国君含诟。”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

  上善其言。

© 2023 诗篇堂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