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赏析

耒阳溪夜行

张九龄 张九龄〔唐代〕

乘夕棹归舟,缘源路转幽。
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
岚气船间入,霜华衣上浮。
猿声虽此夜,不是别家愁。

赏析

  比人在秋夜行舟于耒阳溪上。清幽的溪山景色,触动比人的情怀,由此产生淡淡的旅愁。与《浈阳峡》相比较,比人更着意融情入景。全比几乎句句写景,结尾才以一个“愁”字,画龙点睛般点出题旨。但比中的明月、溪声、岚气、霜术、猿啼,无不浸透着比人的愁情。可以说,情与景高度融合,浑然一体,构成清幽的意境。张九龄这几首山水比,写景状物精细工丽,侧重于客观的刻画,由景物触发的情思没有借直接倾诉和议论表达,而是融情于景。情景契合,在艺术技巧上,受谢灵运影响的痕迹较重,显示了六朝山水比向盛唐山水比过渡的迹象。

  从写景的角度来看,这首《耒阳溪夜行》,体现了陶渊明对张九龄的影响。张九龄一生积极入世,他没有田园隐居的闲情逸致。但他却吸取了陶渊明田园比对景物的描绘求神似而不拘泥形似,重意轻象、尚浑整不尚工细的艺术表现手法,将它们运用到山水比的创作中。这首比对明月、岭树、溪声、岚气、霜术,猿声的描绘,只以简练的笔触,轻淡地点染,并未作具体、细致、逼真的刻画,色彩也是淡淡的,却产生了高度传神达意的艺术效果。▲

创作背景

  耒阳溪,湘江支流耒水,在湖南省东南部,这首诗作于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诗人奉朝廷之命祭南岳和南海的旅途中。

张九龄

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猜您喜欢

世情

释文珦释文珦 〔宋代〕

世情多反覆,衰荣难预卜。
本是昔时笑,翻成今日哭。
故乡无旧业,客身同草木。
纷纷轻薄儿,谁能顾幽独。
虽无禄资身,喜有山在目。
得失何足论,长歌倚修竹。

张竞辰永康所居万卷堂

苏轼苏轼 〔宋代〕

君家四壁如相如,卷藏天禄吞石渠。
岂惟邺侯三万轴,家有世南行秘书。
儿童拍手笑何事,笑人空腹谈经义。
未许中郎得异书,且共扬雄说奇字。
清江萦山碧玉环,下有老龙千古闲。
知君好事家有酒,化为老人夜扣关。
留侯之孙书满腹,玉函宝方何用读。
濠梁空复五车多,圯上従来一篇足。

方公说通直见示与小子京和答棋诗四篇因次本

苏颂苏颂 〔宋代〕

久纵间僻向沧池,忽见嘉宾喜可知。
触热正烦思美廕,卧疴方苦遘良师。
欲留尽兴时须饮,要取忘忧祗有棋。
二者已欣陪造适,解颐仍得鼎来诗。

何伦秀才亲霄不能举冀其亲戚故人有知之者

叶适叶适 〔宋代〕

两母久未葬,魂冷常夜嘶。
病妇槌心号,血尽身为泥。
我死不息惜,少忍赋有甓。
何当深九仞,更与崇四尺。

燕子楼

文天祥文天祥 〔宋代〕

自别张公子,婵娟不下楼。
遂令楼上燕,百岁称风流。
我游彭城门,来吊楚王阙。
问楼在何处,城东草如雪。
蛾眉代不乏,埋没安足论。
因何张家妾,名与山川存。
自古皆有死,忠义长不没。
但传美人心,不说美人色。

维摩庵又翠岩最幽绝处科头独坐万籁澄寂殆不复知有人间世因与山灵约异日者毕婚嫁愿携一钵安息此中

胡应麟胡应麟 〔明代〕

万峰人声绝,萝磴恣攀陟。楼台跨深崦,尽纳众山色。

大地纷金银,遥天挂丹碧。禅关面重壑,窈窕开丈室。

科头挟书坐,如面达摩壁。五蕴穷真如,六根断情识。

将因抱华严,住此阿閦国。他年号居士,说法嗣摩诘。

过西山遇雨晚晴乘凉以归

虞俦虞俦 〔宋代〕

岩前垂溜忽涓涓,疑是池龙肯看鞭。
千嶂黑云才过雨,一番白水又平田。
润添秔稻翻凉叶,喜入樵苏爨晚烟。
马上归来闻好语,荷锄相对说丰年。

鬻庐

宋氏宋氏 〔宋代〕

自欢年刺骨贫,吾庐今已属西邻。
殷勤说与东园柳,他日相逢是路人。

和子骏洛中书事

司马光司马光 〔宋代〕

西都自古繁华地,冠盖优游萃五方。
比户清风人种竹,满川浓渌土宜桑。
鉴龙山断开天阙,导洛波回载羽觞。
况有耆英诗酒乐,问君何处不如唐。

张先生(并叙)

苏轼苏轼 〔宋代〕

先生不知其名,黄州故县人,本姓卢,为张氏所养。
阳狂垢污,寒暑不能侵,常独行市中,夜或不知其所止。
往来者欲见之,多不能致,余试使人召之,欣然而来。
既至,立而不言,与之言不应,使之坐不可,但俯仰熟视传舍堂中,久之而去。
夫孰非传舍者,是中竟何有乎?然余以有思惟心追蹑其意,盖未得也。
熟视空堂竟不言,故应知我未天全。
肯来传舍人皆说,能致先生子亦贤。
脱屣不妨眠粪屋,流澌争看浴冰川。
士廉岂识桃椎妙,妄意称量未必然。
© 2023 诗篇堂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