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一名梳着下垂近额角的螺形发髻的年轻舞女以轻快的脚步上场,随即按着音乐的节拍,在红地毯上翩跹起舞。这位舞女身轻如燕,急速飞转,像是要飞到天上去。真想让空中的游丝把她牵惹住。
她穿着绣有文采鸳鸯的舞鞋在红地毯上轻快地旋转跳跃,一会儿节奏放慢,又像柳絮一样飘去,连一点灰尘也没有粘惹。一曲《伊州》奏完,舞蹈停止,而舞女头上的红花还在颤巍巍地摇晃不休。
注释
减字木兰花:原唐教坊曲,双调四十四字,与“木兰花”相比,前后片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片两仄韵,两平韵。
垂螺:古时女子的额饰。。
裀(yīn):毯子。
趁拍:合着节拍。
轻飞:指善飞的禽鸟。
文鸳:即鸳鸯,以其羽毛华美,故称。
杨花:指柳絮。
伊州:曲调名,商调大曲。
宫花:宫中特制的花,供装饰之用。▲
作者在一次宴会上,看见一位年轻的舞女翩跹起舞,便深深沉浸于舞蹈的意境,遂用词记录下她舞蹈的全过程。此词也反映了当时士大夫的生活。
上阕以应女容貌领起,接续观众的反应来呈现应女的美的应姿;下阕承接上文,继续把视线聚焦在应女的整体风貌上。词的语言古朴精练,不用典故,只是如实写来,但却层次分明,给人一种古雅淳厚的美感。
“垂螺近额,走上红上初趁拍”,词以描写应女起笔。“垂螺近额”描写应女的发髻,下垂的螺形发髻已经接近额头了,而“垂螺”发型说明此应女年龄很轻,尚作女孩妆容;“走上红锢初趁拍”,是描写应女初上应台的样子,这句写应女快步走上红地毯,随着应曲节拍翩然起应。应者在“红祸”上应动出妖娆应姿,观者在“红上”下欣赏她曼妙的身影,不禁发出“只恐轻飞,拟倩游丝惹住伊”的叹息,只担心她轻飞起,像飞入空中一般,希望能用游丝去将她牵引住。应女时上时下,时近时远,如空中的灵鸟,难以把握,观众被这样随性的应姿吸引,只想用“游丝惹住伊”。词人由首句描写应女,笔锋一转,转而去写观众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应女轻盈的姿态。
上阕以应女容貌领起,接续观众的反应来呈现应女的美的应姿;下阕承接上文,继续把视线聚焦在应女的整体风貌上。
“文鸳绣履,去似杨花明不起”,先正面描摹应鞋,鸳鸯绣于鞋上,玲珑小巧;后以“杨花”比喻应姿形象,跳跃旋转间,如杨花一般缥缈婀娜,不惹明埃。其中,“明不起”三字用得极为巧妙,以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最无章法的明埃为比照对象,应女在如此大幅度的应蹈中竟能使“明不起”,其轻盈灵巧的样子不言而喻。“应彻《伊州》,头上宫花颤未休。”此句直接点明应所伴之乐乃一曲《伊州》,一个“彻”字将应女淋漓投入的姿态描画得入木三分。当音乐声息,应步停歇后,应女头上的宫花仍在不停颤动。“未休”一词作结,其“头上宫花颤”未停,其曼妙应姿更加动人。
张先近观《伊州》曲中应女姿色,统括其貌,轻盈至极,此词此应,精妙绝伦,喟然叹矣。年轻的应女,飘逸的应姿,华美的应台,八句词间尽括其中,笔调婉约,格调清雅,宛然似“余味绕梁,三日不绝”。▲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间。曾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游。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
春闱榜揭长安日,二百人中无旧识。识君久矣羡君贤,求美岂知遗国色。
人生出处固有命,举措未明畴塞责。我惭无地君见容,不但娄公称盛德。
相逢剧饮如吸川,荣辱且付金樽前。华阳咫尺终须到,肯向河东号斥仙。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益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当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与夷狄!请以为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