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登岳阳楼二首

陈与义 陈与义〔宋代〕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以东长江以西,落日缓缓下沉,无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一动不动。
登临的地方是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徘徊在湖光山色中一直到暮色。
跋涉万里来此还要登高望远,三年辗转历尽危难还要独登高楼。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晴空万里,湖面风平浪静,天空倒映在平湖中,行驶的帆船和大雁好似都漂浮在空中。
晚秋后异乡旅人登楼望景,落日缓缓落在君山之中。
远望北面,不堪回首,向南望则看见枫叶红艳似火。
自己愧为翰林出身,曾经的才华留到今天已经少了很多了,结果到了巴陵还未作出好的诗篇。

注释
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招子。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
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
徙(xǐ)倚(yǐ):徘徊。
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
吊古:哀吊,凭吊。
晴不风:晴空万里,波澜不惊。
杪(miǎo)秋:晚秋。
君山:全称君山岛,位于湖南岳阳东部的洞庭湖中。
可堪:哪能禁得住,怎能受得。
丹枫:经霜泛红的枫叶。▲

赏析

  其一

  第一首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不禁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

  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仿佛是音乐的变奏,这两句诗似乎是在重复上面的主题,风格却又迥然不同了。“登临吴蜀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是一种过渡,是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在这里,诗人的主体形象不经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诗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怀。

  经过前面的蓄势,诗人终于在颈联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无可奈何。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三年多难”,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不堪忍受。诗意至此,已经一波三折,千回百转,把感情推向了极致。

  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这样的苍凉气韵,与杜诗中“无边落木潇潇下”,“艰难苦恨繁霜鬓”相同。同样的国破家亡,天涯沦落,此时此刻,杜甫成了诗人患难中的知己,因此,诗中自然有了杜诗中雄阔慷慨的风格。

  其二

  第一首写登楼,而第二首转写景和归途。诗人登上岳阳楼,看到的是“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这就描绘了多种景物:天空、湖水、倒影、夕日、大雁,构成了洞庭湖独有的美景。表面上“晴不风”三字略显俗套,但这正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相同韵味,不加修饰,只是写的是湖水之壮美,这更显手法独特。第二联写人亦写景,而且再次点明时间是傍晚时分。第三联起,开始写诗人的归途了,而且又再一次将诗句引向了景物,向北看,见白草稀稀,向南望则见枫叶红红,这一联的描写将整首诗推向高潮,对仗工整,别有韵味。最后两句就是写诗人只顾观景,写着的诗到了江陵还未完,这就从侧面衬托了长江洞庭之间风光之好。整首诗的感情同第一首一样,是“忧”的,因为两首诗记述的为同一系列的事,其感情也是相同的,只是被隐藏了,这首诗实际上表达了北宋国亡后,作者只能观景排忧之情。▲

主旨

  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是抒写到岳阳楼游玩,但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借登楼来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

创作背景

  公元1127年(北宋靖康二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当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上岳阳楼,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这两首便是其一。

简析

  《登岳阳楼二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两首诗集登楼、观景、抒情、归途为一体,是不可分割的。第一首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而生的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第二首则是先对景物描写,然后再写归途,这首诗表达了北宋国亡后,诗人只能观景排忧。

陈与义

陈与义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猜您喜欢

送曾南仲寺丞守永嘉

楼钥楼钥 〔宋代〕

六和久坐趣归鞭,却送旌麾水竹边。
无说可裨新令尹,有诗重送老同年。
城隅绿竹今安否,庭下朱栾定俨然。
回首东州真梦境,羡君此去若登仙。

满江红·说与梅花

方岳方岳 〔宋代〕

说与梅花,且莫道、今年无雪。君不见、秋崖鬓底,茎茎骚屑。笔砚只催人老大,湖山不了诗愁绝。问笭箵、何事下矶来,抛云月。重省起,西山芴。终负却,东山屐。把草堂借与,鹭眠鸥歇。乌帽久闲苍藓石,青衫今作枯荷叶。笑人间、万事竟何如,从吾拙。

倏忽寒暑,壮士迟暮,感愤身世,赋之

洪繻洪繻 〔清代〕

春秋寒暑速邮置,马狗车栖身如寄。俯仰乾坤一蘧庐,叹息韶华几轻弃!

人生须作酒中仙,茫茫混沌不知年。不然天地皆窒塞,低头蝼蚁为比肩。

丈夫莫言身七尺,虱处裈中偷游适。风云高蹠欲扬眉,九垓六合都无隙。

况乎海国吹黑风,牟牟南北昧西东。中原更在陆沈里,英雄老死蓬蒿中。

搔头我欲问造物,世界胡任狐埋掘?神州、赤县无纪纲,灰劫久沦恒沙佛。

阴阳晦朔去如驰,智勇失时何所施!壮士头颅不堪抚,朝为黑漆暮白丝。

狼贪鬼谲终难餍,万卷诗书输一剑。何时唤得群雄兴,鲁戈返日光爓爓!

呜呼我已腐儒酸,后生谁能忘此念!

薛侍御处乞靴

李群玉李群玉 〔唐代〕

越客南来誇桂麖,良工用意巧缝成。看时共说茱萸皱,著处嫌无鸲鹆鸣。

百里奚身悲甚似,五羊皮价敢全轻。日于文苑陪高步,赢得芳尘接武名。

题会昌萧帝岩

曾丰曾丰 〔宋代〕

出门疑浪游,转眼逢杰观。
山斗路将穷,脚欹行大缓。
信筇扪石根,恍若得一间。
鵒谺欲上吞,浑沌疑始判。
岂其蛟擘开,或者雷劈断。
洞转一曲关,磴道鬼为栈。
悬岩百仞余,僧圬屋其半。
其旁磊苍崖,其下踏碧涧。
峰回若相朝,水虢若相唤。
萝虯百年枝,松靷千尺干。
溜皮鳞逆生,蛰若相倒贵。
三十六洞天,往往此其冠。
或传帝所栖,其说涉漫漶。
意古隐者徒,侨家避秦乱。
围棋或著书,不觉岁月换。
断编何处藏,但有竹可汗,
残局何年终,但有柯欲烂。
疑似姑置之,杯酒酬赏叹。
移这家山旁,破甑视浮宦。
归老似未迟,欠此清一段。
上疏乞鉴湖,故事吾可按。
悠悠天听高,此计卒未办。
意外今获兹,巾帻可小岸。
况在大化中,丑好俱是幻。
有暇得娱嬉,孰疑非汗漫。

秋日同金手山孙小兰游法源寺和手山韵

冯宬冯宬 〔清代〕

时烟一碧散林霏,马首西山对翠微。稍待朋曹问黄菊,莫论人海化缁衣。

沧桑几劫唐余刹,身世都空汉上机。堪叹华亭老居士,僧庐息影竟忘归。

相和歌辞。相逢行

韦应物韦应物 〔唐代〕

二十登汉朝,英声迈今古。
适从东方来,又欲谒明主。
犹酣新丰酒,尚带霸陵雨。
邂逅两相逢,别来问寒暑。
宁知白日晚,暂向花间语。
忽闻长乐钟,走马东西去。

颂古三十一首 其十

释玿释玿 〔宋代〕

此儿活计口皮边,点著风驰与电旋。谩说镇州萝卜大,何曾亲见老南泉。

允中留宿山斋已而复往令弟允升宅明日赋诗谢之

徐贲徐贲 〔元代〕

别来怀抱事多因,草草尊前未易陈。既拟相留又还去,也终不似弟兄亲。

春前十日作

范成大范成大 〔宋代〕

腊浅犹赊十日春,官忙长愧百年身。
雪催未动诗无力,愁遣还来酒不神。
节物何曾欺老病?书生自惯说悲辛。
终期戚促成何事,今古纷纷一窖尘。
© 2023 诗篇堂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