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

苏轼 苏轼〔宋代〕

君不见诗人借车无可载,留得一钱何足赖!
晚年更似杜陵翁,右臂虽存耳先聩。
人将蚁动作牛斗,我觉风雷真一噫。
闻尘扫尽根性空,不须更枕清流派。
大朴初散失浑沌,六凿相攘更胜坏。
眼花乱坠酒生风,口业不停诗有债。
君知五蕴皆是贼,人生一病今先差。
但恐此心终未了,不见不闻还是碍。
今君疑我特佯聋,故作嘲诗穷险怪。
须防额痒出三耳,莫放笔端风雨快。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有位诗人穷野可奈,借辆车子搬家却无物可载。我如杜甫袋里还有一文钱,买了咸盐却买野上青菜。
我如今更似杜陵翁,右臂虽好耳朵已聋。
现在有人把蚂蚁爬行当作器斗,我把惊雷闪电只当作耳边风。
自觉近来已经变作后人,视而野见,听而野闻。用野着像孙楚那样去“枕流漱石”,人间祸福都是流水行云。
种忽当初本是一片好心,见到浑沌没有五宫十分可怜。他用七天帮助浑沌凿成七窍,七窍凿成,浑沌便一命归天。
饮酒赋诗本是图个痛快酒后狂言,神仙见怪。人生识字便开始糊涂,写出了诗文都要还债。
佛家把“五蕴”当作罪恶根源,我已经耳聋该可以稍稍心安。
可惜佛门道行我没有修成,野见野闻还是心烦意乱!
朋友说我作哑装聋,故作怪涛竭尽讥讽之能。
劝我野要自作聪明多说话,防止有一天耳朵长上头顶。

注释
⑴秦太虚:秦观,字太虚。
⑵“借车”句:孟郊《移居》诗:“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
⑶“留得”句:杜甫《空囊》诗:“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⑷杜陵翁:指杜甫,号杜陵野老。
⑸“右臂”句:杜甫《清明》诗“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左耳聋。”聩(kuì):聋。
⑹“人将”句:《晋书·殷仲堪传》载,殷仲堪的父亲曾患过一种奇怪的耳病,听到床下的蚂蚁动,以为是器斗。
⑺噫(yì):叹息。
⑻“闻尘”句:佛家把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又进一步把这些器官的感觉称为“六尘”。譬如耳朵是“根”,听觉(闻)就是“尘”。闻尘扫尽,便是失去听觉,根性空,便是耳朵这个器官等于无用。
⑼“野须”句:这里翻用晋代孙楚“枕流漱石”这句名言。诗中的意思是,以流水作枕,是为了洗耳。
⑽“大朴”句:《庄子·应帝王》说,种、忽二人在浑沌生活的地方相遇(“浑沌”也是一个人),种与忽觉得浑沌没有人们都有的七窍,很是可怜,于是便助人为乐,一天帮浑沌凿一窍。浑沌本是活的,谁知七窍凿完,浑沌便死了。大朴,谓原始质朴的大道。
⑾“六凿”句:《庄子·外物》说,人的喜、怒、哀、乐、爱、恶这六种情感是“六凿”,人有各种情绪存在,便是“六凿相攘”,野得安宁。攘,侵犯,这里指存在。
⑿口业:佛教语,指妄言、恶口、两舌、绮语。这里喻祸从口出。
⒀五蕴:佛家把色、受、想、行、识称为“五蕴”,“五蕴皆是贼”和“六凿相攘”意思相同。
⒁人生一病:指听觉。差:通瘥,病愈。
⒂佯(yáng):假装。
⒃额痒出三耳:隋朝传说,有个叫张审通的秀才,夜间睡梦中在冥府任记录。一次,冥官为了奖励他,在他额头上也安上一只耳朵。审通醒来后,觉得额头发痒,转瞬间果真涌出一只耳朵,比原来的听觉更灵。于是一时传为奇事,称他是“三耳秀才”。但是这只耳朵有如鸡冠,顶在额头上,有损美观。▲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四十四岁。这一年,他由徐州改知湖州,三月里动身,四月底到达,此诗即写于途中。到八月,他因讪谤罪下狱,也就是文学史上常提到的“乌台诗案”,这首诗作于“诗案”前夕。

赏析

  诗的开头先从孟郊《移居》诗说起,因为他自己也正在“移居”(由徐州到湖州)。移居显得如此清贫,于是他又很自然地联想起杜甫的“留得一钱看”这句自慰兼自嘲的话。下两句转入耳聋。杜甫的另两句诗:“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左耳聋。”若只从字面上寻找,对得上号的仅是耳聋,可是,他引这两句杜诗,是想从整个精神上合拍,只有这样,典才用活。“君不见诗人借车无可载,留得一钱何足赖!晚年更似杜陵翁,右臂虽存耳先聩。”这些,都是浓得化不开的牢骚块垒。

  下面便是正面入题,用亦庄亦谐的口气发表议论。他说:一般人总是那么提心吊胆,那么战战兢兢,我才不哩!“人将蚁动作牛斗,我觉风雷真一噫”,人家把蚂蚁之动看作牛斗,当成风雷,他听来不过是一声唉罢了。他之所以能这样,是因为他根本就不听,“闻尘扫尽根性空,不须更枕清流派。”患得患失之情,在他思想上已一扫而空,他已不必像古人那段“枕流洗耳”了。诗人这些话是有针对性的,因为自从他离开朝廷之后,多年来忧谗畏讥,不见不闻,反倒觉得洁净。

  接着,他又深一层抒发感慨说:“大朴初散失浑沌,六凿相攘更胜坏。眼花乱坠酒生风,口业不停诗有债。”一个人若是能浑浑沌沌就好了,一有知识,便有忧患,所谓“人生识字忧患始”,知识愈多,必愈加敏感,这就更坏事了,纷纷扰扰,等于酒后生风,眼花缭乱,会惹下很多“口业”。这里,还同时提到“诗债”,很像是针对“乌台诗案”的谶语,但实际上诗人是不可能预知的。

  再下面,他的感慨愈旋愈深,索性倾吐出内心的真情。他说:“君知五蕴皆是贼。”对事物的敏感于已有害,幸而他已耳聋,“人生一病今先差”,尽可不闻不问了。但是,他关注时政的心还在,一切不闻不问的努力还是会化为徒劳,所以“不见不闻还是碍”,诗人欲求超脱、终究不能超脱的心情至此和盘托出。

  诗写到这里,意思已完全说清了。但为了让诗人自己和对方都轻松一下,他又强颜为笑,想用几句诙谐话遮盖住刚才所触及的衷曲。“今君疑我特佯聋,故作嘲诗穷险怪。须防额痒出三耳,莫放笔端风雨快。”意思是:你心疑我是装聋,所以写出这样险怪的诗来作调侃,可是,你须明白,你这种过分的聪明,会使你自己受到上天的戏弄,成了“三耳秀才”。

  这首诗,恰好总结了诗人在“乌台诗案”之前一段时间内的思想情绪:他忧谗畏讥,却又过于“托大”,此时还是“我觉风雷真一噫”,到乌台诗案之时,只能“魂惊汤火命如鸡”(系于狱中所作)了。他经此打击,创巨痛深,所以在“诗案”以后,诗作的风格上以至手法上都有改变,由刘禹锡那样的喜好讽刺,转而为白居易式的旷达、陶渊明式的恬适——一句话,不再那么天真了。

  天真,坦率,是诗人的本性,却又是他的苦难根源。▲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猜您喜欢

呈朱晦翁

余大雅余大雅 〔宋代〕

三见先生道愈尊,言提切切始能安。
如今抉破本根说,不作从前料想看。
有物有常须自尽,中伦中虑觉犹难。
愿言克已功夫熟,便得周旋事仰鑽。

深儿归自杭梅山弟有诗因次韵

陈著陈著 〔宋代〕

儿归喜欲泣,难说与他人。
老眼无湖海,初心有鬼神。
行将八十岁,别可又三春。
自信天堪靠,宁教做独民。

步蟾宫·蓂开四叶祥光发

佚名佚名 〔宋代〕

蓂开四叶祥光发。又还是、清和时节。昴星呈瑞夜来明,庆此日、挺生英杰。少年玉树神清澈。未说到、龟龄鹤发。愿言鹗荐早蜚声,任丹桂、一枝高折。

偈颂七十六首

释子益释子益 〔宋代〕

世尊不说说,迦叶不闻闻。
两个无孔铁鎚,打就一合乾坤。

寄题章氏起青楼

方岳方岳 〔宋代〕

寒青拔起二千石,山是一分云一分。
切莫向渠谈世事,怕渠说与沈休文。

同熊伯通自定林过悟真二首

王安石王安石 〔宋代〕

城郭纷纷老倦寻,幅巾来寄北山岑。
长遭客子留连我,未快穿云涉水心。

三茅观寻许灵长不遇

徐熥徐熥 〔明代〕

山色翠氤氲,松关闭白云。礼星孤磬发,受箓妙香焚。

夜静天花落,秋高木叶闻。无由寻许掾,长揖问茅君。

送李阆州二首

李流谦李流谦 〔宋代〕

少陵曾赋阆州诗,苦说城南天下稀。
铃合讼閒帘半卷,胡床客好尘频挥。
著鞭尚及春耕劝,促诏应随晓仗归。
他日遗簪犹在念,端容杖策扣黄扉。

烛影摇红·吾菊山翁

陈著陈著 〔宋代〕

吾菊山翁,鹤骖来自蓬云界。平铺心地有天知,楚楚生兰茝。膝下青衫舞拜。更参差、斑衣戏队。清闲无事,门外从他,惊尘飞隘。寿八千年,百分才一朱颜耐。何妨长主翠嵩春,酒约诗盟在。家庆堂前欢会。领霞卮、醺红浅带。是人说道,真吕先生,风流潇洒。

渔父词(和玄真子)

孙锐孙锐 〔宋代〕

平湖千顷浪花飞。春后银鱼霜更肥。菱叶饭,芦花衣。酒酣载月忙呼归。
© 2023 诗篇堂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