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号角声声,音调凄哀,我收拾好行装,踏着残月的清光,骑马远行。那些逝去的年华如闪电般飞逝,又怎经受得住一次又一次的离别。
催马扬鞭,冲破漫天黄尘,在乱山之中徘徊寻找前路。蓦然想起去年今日,我正从十三陵归来。。
注释
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平韵。
角声:画角之声,画角一个是古代一种管乐器,古时军中多用它来警昏晓,振士气,肃军容,因此在古诗词中,它也常作为边地孤寂空旷的意象。
襆(fú)被:用包袱捆上衣被。《晋书·魏舒传》:“入为尚书郎。时欲沙汰郎官,非其才智者罢之。舒曰:‘吾即其人也。’襆被而出。同僚素无清论者咸有愧色,谈者称之。此处则是取马背上驮着行李之意,谓旅途之艰苦。
电掣(chè):本意是闪电,这里是说那些逝去的年华如闪电般飞快。
禁得:忍受得住。
番番:一次又一次。
十三陵:明代十三个皇帝陵墓的总称。▲
这首词是词人在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十月时所作。当时,纳兰正值二十二岁,已被康熙皇帝授予三等侍卫的官职。而这一年,妻子卢氏难产去世。彼时,纳兰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却对求之而不能长久的爱情流连向往,故作此词。
这首词的上片前二句写旅途的艰辛凄清,下片仍是前景后情,前二句写眼前之景,后二句忽以追忆去年今日之情景收束。全词跌宕婉曲,转折入深,这在小令中是极难得的。
“角声哀咽,濮被驮残月”,一个“角声”将边地的孤寂空旷展现出来。词人天复一天地在哀角声中、马背行囊上度过。“过去华年如电掣,禁得番番离别”两句慨叹年华尽在番番的别离中飞逝,他讴歌爱情的欢乐与温暖,但这些对他却是那样难得与可贵。时间本就留不住,内心敏感如纳兰,更容易觉得时光飞逝,更何况别离时多,相见时少。
下片开端又是一句白描。“一鞭冲破黄埃,乱山影里徘徊”,纳兰眼前之景,正是黄昏日暮、黄尘阵阵,山影重重,行路匆匆。如此景况则更令人不胜怅惘。后二句忽以追忆去年今日之情景收束,“蓦忆去年今日,十三陵下归来”,纳兰去年曾去过十三陵,当时看到想到了什么,这里没有说,但稍一推想其实是很明白的,一代帝王终成尘土,万里河山换了姓氏,古今多少事,当时执着,可都抵不过时间。在这种惘然失落中,怀归之意便倍加翻出。▲
这首词的上片前二句写旅途的艰辛,后两句慨叹年华尽在一次次的别离中飞逝。下片仍是前景后情,前二句写眼前之景令人不胜怅惘,后二句忽以追忆去年今日之情景收束,抒发了行役的凄凉伤感、伤离之意,怀人之情满纸可见。整首词短短几句便跌宕婉曲,转折入深,这在小令中是极难得的,也因此可见纳兰功力。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