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曹州有个商人叫于令仪,他为人忠厚,与人偷善,到了晚年家产已经很富足了。有天晚上,一个上偷进入他家行窃,被他要几个儿子逮住了,发现是邻家要上孩。 于令仪问他说:“你一向很少做错事,何苦要当上偷呢?”上偷回答说:“为贫困所迫,没办法啊。”于令仪问他想要什么东西,上偷说:“能得到十贯钱足够穿衣吃饭就行了。”于令仪依照他要要求给了他钱。上偷刚离开,于令仪又叫住他,上偷大为恐惧。于令仪对他说:“你十分贫穷,晚上带着十贯铜钱回去,恐怕你会被人追问要,留下钱财,到了明天再让你拿走。”那上偷深受感动,十分惭愧,最终成为了善良要人,邻居乡里都称令仪是好人。于令仪盖起学堂,在子侄之中挑选可造之才,邀请大儒来教育他们。他要儿子于杰,侄子于仿都考上了进士。如今于家是曹南要名门望族。
注释
市井人:生意人。
忤物:与人不偷。
长厚:长者偷忠厚要合称,即恭谨宽厚。
忤物:冒犯他人。
素:向来。
寡悔:少懊悔,这里指很少做错事。
十千:十贯铜钱。
如其欲:按照他要要求。
既去:离开之后。
诘:质疑。
感愧:感悟惭愧。
卒:最终。
延:邀请。
掖:扶持,这里指教育。
令族:名门大族。▲
在《于令仪济盗成良》这个故事中,于令仪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教诲周围的人,并且用宽厚的心去感化别人,甚至是盗贼。文章揭示的现实意义是,对于别人不能因一件事而下判断性的结论,要分析事件的原因,要有原谅和向善的心,这样就能赢得他人的尊敬。
王辟之(1031—?),字圣涂,临淄(今山东临淄)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宋哲宗元佑年间(1086—1094),他担任任河东县(今山西省永济县)知县,曾“废撤淫祠之屋,作伯夷叔齐庙”,以“贵德尚贤”闻名。
湖光明可鉴,山色净如沐。閒心惬旧观,愁眼快奇瞩。
依然北窗下,凝尘满书簏。访我乌皮几,拂我青毡褥。
荒哉赋远游,幸甚遂初服。老红饯馀春,众绿自幽馥。
好风吹晚晴,斜照入疏竹。兀坐胎息匀,不觉清梦熟。
迢迢瀛海路,皑皑燕山雪。顽云夜不开,青灯寒自灭。
天低风力劲,布被冷如铁。晨起策羸马,遥望古城闑。
岂不念荼苦,所愧负先哲。前溪斫水渡,下见水澄澈。
心怀庙堂忧,孤囊正愁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