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雁荡龙湫的瀑布烟雾弥漫茫苍苍,中条王官谷瀑布声如怒雷轰硠硠,庐山的瀑布声威豪壮浩浩如河江。
天台山瀑布奇美不在瀑布在石梁,仿佛巨人侧卧时在伸出它的臂膀。
臂力能撑开天台山高八万四千丈,让青天放出了银河九道犹如飞霜。
我来观赏瀑布时正赶上连天阴雨,两岸被逼迫谷窄山狭暴风更怒狂。
松涛翻滚卷起林涛一涌有千万重,狂奔的山泉冲击争夺掉游人的路。
重重叠叠的山冈四面围合如重城,震怒的雷电如万车争先轰轰辚辚。
吓得山头的草木都要迁移到别处。只剩下猛虎怒吼苍龙在龙潭啸吟。
刹那间云收雨敛尽月光分外湿润,月下的瀑布比雨中瀑布安详静谧。
千山万水之间只剩下了一种声音,耳畔里只觉得天地万籁都已停止。
寂静中我疑似听到钱塘怒涛响起,这里天台瀑布如云垂江潮似海立。
我曾经看过钱塘江潮又观赏瀑布,胸中的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两仪。
我不用眼睛观看却用两耳来谛听,如斋戒三天心灵虔诚听天乐瑟瑟。
造物主对我的恩赐真是慷慨大方,所到江山纵情展示它的壮丽奇特。
山中老僧回头笑对我说你休唠叨,雨瀑月瀑哪如冰瀑那才十分美妙。
如玉石破裂琼石凝固难以再流动,冰雪中出现黑光中线透明而深窈。
到日丽天晴层冰积压一下忽摧崩,天崩地裂天空中忽现万里的天晴。
前面的冰雪崩坠后面冰雪紧相乘,一日之间玉山群脉有上百座倒倾。
此时不见樵夫牧人身影游人踪迹,我老僧扶着禅杖探究山中的幽景。
山中的优美景致不必向山外人道,正像武陵桃花源难向渔人来说清。
说完月已西落只觉群山苍苍茫茫,只感到石梁下面烟雾迷漾莽苍苍,雷声响硠硠,挟带着风声雨声浩浩荡荡如河江。
注释
天台(tāi):山名,在浙江省天台县北。天台山有“石梁飞瀑”景观。石梁:拦水的石堰。
雁湫(qiū):指浙江省东南的雁荡山大龙湫瀑布,有“天下第一瀑”之称。湫,水潭。
中条之瀑:指中条山天柱峰的王官谷双瀑。中条,山名,在山西省南部。雷硠硠(láng):瀑布飞泻,滚石相击,声如雷鸣。硠,石头相击声。
匡庐:即庐山,在江西省西北部。相传古有匡裕结庐于此,故又名匡庐。浩浩:水盛大貌。
肱(gōng):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张:伸展。
青霄:青天。银河霜:比喻白色的瀑布。
两崖:两边山崖。逼束:狭窄。
松涛:风撼松林,声如波涛,因称松涛。
四合:四面围拢。重城:一重重城墙。
震电:打雷闪电。殷辚(yǐn lín):车轮滚滚如轰雷声。
他徙(xǐ):迁徙到别处。
须臾(yú):一会儿。月华:月光。
谧(mì):静谧,宁静。
响:回声。休息:停止。
曲江:浙江的别名,下游称钱塘江,钱塘潮声势奇伟,蔚为壮观。
“此则”句:意谓这里瀑布如云垂,那里江潮如海站立。化用杜甫《朝献太清宫赋》:“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
两仪:天地。《易·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孔颖达疏:“不言天地而言两仪者,指其物体;下与四象相对,故曰两仪,谓两体容仪也。”
不以目视:不用眼看,意思是说用心思考。语出《庄子·养生主》:“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斋心:集中思虑,排除杂念。古人祭祀前,要斋戒三日。钧天瑟:即钧天广乐,指神话传说中的天上音乐。钧天,天帝居住地。
造物:造物主,天地自然。贶(kuàng):赐予。良:实在,确实。悭(qiān):吝啬。
破:此作动词用,与“裂”义同。琼:美玉。凝不流:化用李贺《李凭箜篌引》:“空山凝云颓不流。”
黑光中线:形容冰瀑的裂缝。明窈(yǎo):明亮而美丽。
坼(chè):开裂。晴昊(hào):晴朗的天空。
乘:趁,跟进。
玉山:冰山。颓倒:倾倒,崩塌。
樵牧:樵夫与牧童。也泛指乡野之人。
游屐(jī):古人游山所穿木屐。此指游人足迹。
穷幽讨:到处探寻和观赏胜景。
胜:美妙的景致。
武陵:武陵郡,古郡名,在今湖南常德一带。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记渔民本武陵人,误入桃花源,惊为神仙世界,故武陵桃花源为后世所称。难向渔郎道:桃花源中的人曾向渔民说,出去之后,关于桃花源不要向外人说道,故云。▲
这首诗写于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是魏源晚期的作品。诗人富于改革豪情,早在二十多岁时,就曾向“嵯峨万古”的太行山立下“何不借风雷,一壮天地颜”的奇志。就是在年近五十的幕僚生涯中,他也无法忍受满清政府的腐朽暮气,面对钱塘大潮喊出了“倒驱江海回暮涛”的壮愿。诗人热爱山水,一生行迹遍及半个中国,在游浙江天台山时写下多首诗篇,该诗是其中之一。
山水诗占了魏源诗作的大部分,渗透着他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而他写山水,或雄奇峻伟,或清丽秀逸,都各具风致。这首诗就着意描摹了浙江天台山石梁瀑布的奇特变幻,集多重绝异美景于一瀑,构成令人惊叹神往的境界。
诗开头先举其他三处瀑布的各自特点,然后写天台石梁瀑布的奇异之处。再以种种夸张,描绘在怒风、连雨、千重松涛、重冈四合中的奔泉,瀑布声响如虎啸龙吟。在这些描写之后,通过与钱塘潮的对比,借老僧之口,特别举出天台石梁瀑布之奇尤其在于冰瀑之奇,作出天崩地裂、玉山颓倒等形容。诗中描绘的雨瀑、月瀑、冰瀑三组画面各呈异态,互相映衬,表现了诗人游览的心旷神怡和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后照应;语言雄丽明快,多次换韵,与奔泻跳腾的瀑布在内在神理上适相谐合。诗人运笔流畅,段落过渡自然,或正面实写,或侧面讲叙,表现风格具有流动变化之美。
诗的开头,作者先宕开一笔,写曾经游历过的其他几处瀑布。浙江东南雁荡山龙湫瀑布以如烟似雾见美,山西中条山王官谷瀑布却以声宏如雷为胜,而江西庐山瀑布则以势浩如江闻名。作者用“烟苍苍”“雷硠硠”“浩浩如河江”几个词便准确鲜明地概括了它们的特点。但写此却意在反衬、落笔于“惟有天台之瀑不奇在瀑奇石梁”。天台山位于浙东,两崖间有一石梁相接,长约丈半,粗合五抱,仿佛一个巨人侧卧时伸出的巨臂,“力能撑开八万四千丈”,瀑布自此而下飞泻深谷,如“放出青霄九道银河霜”。这一“放”字,与上句“力”字呼应,使人感受到石梁瀑布突发直泻的劲势。鲜明的对比,形象的譬喻,夸张的想象,组成急速推近的特写镜头,将天台瀑布的奇景凸现于读者面前。
不过,此诗的妙处恰在未停留于此。接下来作者不再直接铺陈、渲染石梁瀑布之劲,转而一层层地描写出瀑布变化,展示了雨瀑、月瀑、冰瀑之奇观。
雨瀑是雨中之瀑,又似为山中大雨如瀑。“两崖逼束风愈怒”,紧扣着“石梁”位于两崖之间。松涛如涌,奔泉夺路写如瀑雨势。而“重冈四合如重城,震电万车争殷辚”则写出大雨倾泻与瀑布喷坠之声交织,加以在重冈叠嶂四围中回音震荡,真如怒雷轰鸣,万车竞奔,以致草木震悚、龙虎惊吼。这是一幅何等雄险壮美的景观。
然而到此,诗笔却一转,雷声雨声戛然而止——“须臾雨尽月华湿”,托出了“月瀑”妙境。这是月下之瀑,也可是月光如瀑。其余一切声音似乎都消失了,千山万山间只有瀑布的声音,听来恍如远远听见钱塘江涛声,不过钱塘潮如海陡立,而石梁瀑如云挂垂。这一“垂”字与前面“放出青霄”的“放”字不同,贴切地形容了月光下瀑布的柔美。而作者不写视觉中的月瀑,却写听觉中的“月瀑”,以周围的恬静衬布瀑布一音,连瀑布声也显得轻柔了。这又与“雨瀑”形成强烈对比。将读者带入一种幽美的境地。
出人意料而奇妙的是,在“月瀑”之后,诗人又借山中老僧的话,勾画了一幅更为奇异高洁的“冰瀑”图。寒冬悬瀑凝冰,如破裂的琼玉挂在山谷。悬冰间的裂缝如黑线而又夹在冰层间,泛着光,衬托出冰瀑的晶莹透亮。一旦晴日,层冰渐溶,倾裂而下,如山颓倒,天崩地裂。这是一种静中见壮的美景。
作者是用心灵在观视,用心灵在谛听,因而发现了天台石梁瀑布与众不同之美和它的层出变化,一景奇似一景,一景美似一景,而最后又借老僧的话点出,只有不畏险绝,亲履山中的人,才能领略大自然的胜景。这时,明月西沉,群山茫茫,“但觉石梁之下烟苍苍、雷硠硠,挟以风雨浩浩如河江”,与首句呼应,仿佛雁荡、中条、庐山诸瀑之美都汇集在天台石梁之下。启人遐思,令人神往,使人在回味诗境之美时也想亲自去领略天台石梁瀑布的风光。
此诗层次分明,依内容之变换,逐一写来。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多次运用拟人手法,富有浪漫色彩。写来气势磅礴,一泻千里,笔力豪健奔放,奇峭雄拔,风格奇伟。前人曾评魏源“游山诗,山水草木之奇丽,云烟之变幻,滃然喷起于纸上,奇情诡趣,奔赴交会。……奇古峭厉,倏忽变化,不可端倪。”(郭嵩焘《古微堂诗集序》)就此诗而言,确非虚语。
▲
日当午,有巴鼻,莫似这汉打瞌睡。精魄沉滞识神牵,堕入三途难出离。
我这里,不如是,眼若不睡诸梦除。端然静坐没牵缠,纵横自在无萦系。
学道人,生惭愧,普庵万劫眼不闭。鼻孔连天叫大哥,海纳细流通大意。
劝君修,休退志,坐断乾坤无别义。一条脊骨鍊纯刚,撑天拄地更无二。
这光明,全体是,充满山河崇富贵。明月堂堂皎碧天,绝待灵明撒手去。
一事无心了便休,祖门一句普天取。离相非空无别是,无声之乐响啾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