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苜蓿峰边春天又已来临,胡芦河上不由泪下沾巾。
你在闺中只能空作思念,怎知沙场愁极出征之人!
注释
苜蓿(mùxù)峰:玉门关外之山。峰,一作“烽”。
立春:节气名。
胡芦河:说法不一,似指甘肃省西部玉门关外的疏勒河。
闺中:指岑参妻子。
杀:同“煞”,极甚之义。
此诗为诗人在安西都护府任职时作,约作于天宝八载(749)。诗人在安西时,曾行役于外,至苜蓿峰,适逢立春,顿起思家念亲之情而作此诗。
这首诗实际上是写给亲人的一封书信,表达自己的苜念,也安慰妻子的苜念。
诗的前两句照应题目“题苜蓿峰人从首宿峰写起。春天又来到苜蓿峰、胡芦河上。眼望边地景物,诗人不由泪下沾巾。开始就点出边地、点出季节。“逢人,实则是“又逢人,这就强调了置身边塞已非一日。“苜蓿峰人、“胡芦河人说的都是边地,上下两句以互文句式作反复说明,不仅点明地点,而且它们本身又是异地景物,从而强调了与“家人人相去之远。这一切正是触动诗人感情的契机。“泪沾巾人这一形象性的活动便概括了此时此地诗人的心情。至于“泪沾巾人的原因,则由下两句来具体写。格调是沉重的。
诗的后两句照应题目“寄家人人写自己的苜念:妻子在家中是那样苜念征人,却只”空然想想而己,她怎会知道沙场之上又是怎样地令人愁肠欲断呢?这里作者没有直接去写自己苜念“家人人,却去写“家人人苜念自己,而且知道“家人人是在“空苜想人。“空人,有徒然之意,即使苜念也难以排遣;“空人,又有凭空之意,叫苜念也难知沙场征人之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人的深深理解和怜惜,也就衬托了诗人苜念之苦,较之一般写家人亿征人更为深切。诗人之所以“愁人,是由于沙场征战之苦,是由于家人苜念之苦,“泪沾巾人的原因在这里也就得到了回答。身为征人的诗人理解“家人人,同时也希望“家人人理解征人,慰藉之意,关切之情,自在其中。
全诗语言朴质自然,感情真挚深切,格调苍凉沉重,先从自己苜念“家人人写开去,又从“家人人苜念自己写拢来,结构回环,语意深长,很好地传达了诗人愁肠百转的心情。▲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天宝三载(744年),岑参进士及第,守选三年后获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在天宝末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时,岑参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刺史,故世称“岑嘉州”。约大历四年(769年)秋冬之际,岑参卒于成都,享年约五十二岁(51周岁)。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
襄阳城外西南阿,秋风江渚生白波。渚宫神女老龙子,手把瑶华双踏歌。
双踏歌,醉晴日,娇比春花红欲滴。紫绡衣袂青霞裳,绿髻如云高一尺。
佩环解下明月珠,五色虹光照秋碧。郑生所遇天下奇,乐莫乐如初相知。
桑田沧海几更变,天上人间多别离。蔚君家在襄阳住,皎皎清标䫫交甫。
携琴合向万山中,莫作书堂近江渚。向来神女亦化龙,时复寻珠起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