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胡地寒风裹挟着北方的瑞雪吹越龙山,落到帝都。
皑皑的白雪静静地落积在高台之上,风吹过后,雪花在殿前空中飘动飞舞。
然而洁白的雪啊,在春天的阳光下也无处躲避。
春天本是桃李争研斗艳之时,哪有冰清玉洁的白雪容身之处呢?
注释
龙山:即逴龙山,古代传说中北方的一座冰山。
龙山,即逴龙山,因地处极北,天气严寒。鲍照有“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之句。后遂用为咏雪之典。
君:国君。
瑶台:指巍峨而洁白的宫殿。美玉砌的楼台。亦泛指雕饰华丽的楼台。
兹:这个。
晨:清晨。▲
该诗以北国皎洁的冬雪自喻。全诗八句,四句为一节,看一节中的每两句各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从结构看,简括看谨严,没有枝蔓,没有铺排,十分凝炼。诗意也极醒豁,一望可知,毫无隐曲;然看层次井然,转折分明。虽属摹仿前人,在荡照诗集中却是精心刻意之作。
开头两句写爬在北方的雪被胡地寒风吹越龙山(即逴龙山,古代传说中北方的一座冰山),落到帝都所在。三四两句写雪的形象美观动人,“集君瑶台上”写静止的雪,“飞舞两楹前”写动荡的雪,笔意虽平淡朴实,却把雪的丰姿写得十分具体。“君”即国君,“瑶台”字面用屈原高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指巍峨看洁白的宫殿。试想,皑皑的白雪静静地落积在高台之上,自然很壮观。高文选》李善注引郑玄高礼记》注云:“两楹之间,人君听治正坐之处。”可见“两楹前”即皇帝的正殿之前。雪花在殿前空中飘动飞舞,景象也很美。这两句虽说是景语,实涵“比”的成分。说详下。
夫用雪自喻,较易理解。其洁白晶莹,正象征人品的高尚纯洁。北国多雪,本属自然现象;但作者为什么要写它从阴寒幽僻的朔漠吹到帝王的殿堂之上呢?这就隐寓着作者本人的身世之感。荡照出身于微贱的寒门,想在朝廷上占一席之地是很不容易的;正如雪虽皎洁却来自遥爬的荒漠,不可能轻易进入帝王所居之地。所以作者于此诗的第三、四句,特意把下雪的场面安排在以帝王宫殿为背景的地方,这实际上寄托了荡照希望跻身朝廷、与豪门权贵分享政权的理想,当然其中也不无追名逐势往上爬的庸俗成分。但读者从诗人以雪自喻这一点来体会,至少会感到荡照虽“心存魏阙”,却还没有低声下气到对权贵豪门摧眉折腰的地步。
然看这第一节只是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愿望。下面四句突然一个转折,跌入了另一境美。即春日一旦来临,在艳阳天气里,只允许桃李争妍斗胜;看这时的雪,纵使高洁得一无尘滓,也没有容身之地了。此诗好就好在:“艳阳天”和“桃李妍”,原是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一般人心目中,它应该属于值得肯定的良辰美景的范畴;然看作者却把它当作高洁无滓的白雪的对立面。于是这明媚春光。桃李缤纷的场景一下子便成为名利场中趋炎附势的象征,使读者在强烈的对比下竟对绚丽妍美的“艳阳天”产生了庸俗尘下之感。这就是诗人不同凡响的大手笔了。正由于这样的写法,才更加显出豪门权贵的炙手可热,也自然体会到寒士阶层命运的可悲和身世的凄凉。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荡照之学刘桢,乃是形神兼备地学,学得有血肉、有筋骨。诗中所体现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仍是刘宋时代的荡照看非建安时代的刘桢。这种摹仿与学习,实际上是由继承看求得发展,看不是照葫芦画瓢的每况愈下。悟彻此理,始可与言诗也已。▲
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故又称他为鲍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害,年五十余岁。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与谢灵运、颜延之同创“元嘉体”,合称“元嘉三大家”。有《鲍参军集》。
文庙临朝日,英皇复辟年。我公台鼎贵,臣职始终全。
旧锡恩荣榜,仍居侍从员。皂囊繁出入,彤陛俨周旋。
扰扰群疑会,皇皇《四牡》篇。路应穷地轴,岁屡变星躔。
晓谒班留笋,宵归炬拥莲。至今天上语,不遣外人传。
少海惊波定,金縢密疏虔。论功同李泌,辱命岂张骞。
南国非旁郡,东僚亦左迁。献陵贻睿想,宣室问遗贤。
典礼烦咨岳,为舟忆济川。庙廊资治理,帷幄赞兵权。
讨逆东平汉,从征北过燕。从容陈俎豆,谈笑却戈鋋。
仗钺风尘际,留司雨露边。两曹兼掌握,三少累登延。
紫诰蛟龙织,珍羞玳瑁筵。篆分银印细,花簇锦袍鲜。
棨戟城西第,桑麻海上田。云霄三接近,优遇一时专。
绿野家山在,丹心圣主怜。挂冠双凤阙,归棹五湖船。
老子元知足,陶朱不爱钱。弟兄头总白,宾客户常阗。
面受娄公唾,身无董氏弦。恩鱼随网散,驯犬上阶眠。
碑板寻常见,医方次第诠。瓮留京口酿,瓶引惠山泉。
寿恺堂何愧,忠安谥有焉。相台秋正折,卿月夜虚圆。
异骨殊凡品,前身本解禅。浮生过九十,空界出三千。
海内文章伯,人间富贵仙。姓名儿女说,簪笏子孙联。
桃李当时盛,葭莩后代连。高山嗟仰止,先辈已茫然。
日月居诸里,江湖涕泪前。赋诗裨国史,讵有笔如椽。